文|王子奇
常盘大定、关野贞于1921 年拍摄的隆兴寺大悲阁铜铸观音
古代建筑也如同一个生命,初建成时带着虎虎的生气,随着时光的流逝,岁月也在她们身上留下痕迹。要想让古建筑保持健康,同样需要日常保养与整修,一旦发生结构性的问题,就如同生病也需要医生诊断,必要时甚至需要根据病情进行“手术”——这便是不同类型的保护修缮工程了。
正定古建筑也曾经历消亡的惨痛。1933年梁思成先生在正定调查时,测绘、记录过一座建在高台上的古建筑——阳和楼。依据元人的记载,她“宽敞上架,巨室七楹”,“飘然若出尘世,御天风于九霄之上”([元]杨俊民《重修阳和楼记》)。梁先生甚至称赞她“庄严犹过于罗马君士坦丁的凯旋门”。可叹的是,阳和楼却在此后被毁。但幸运的是,正定的其他古建筑在新中国得到了保护。
早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文化部即组织、派出了雁北文物勘查团,包括古建筑和考古两组,于1950年7月21日由北京出发,8月31日返京,对山西、河北等地进行了四十天的考察,并随即出版了《雁北文物勘查团报告》。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文物实地考察工作,这次考察中古建组即担负着实地调查和复查重要古建筑的使命。正是在这次对正定古建筑的复查中,勘查团发现前述阳和楼木构已惨遭拆除,并在勘查报告中指出隆兴寺慈氏阁“已大部坍毁”,转轮藏殿“屋顶朽坏,宜加修葺”,摩尼殿“已年久失修,⋯⋯颇为危险,⋯⋯宜加速修理”。转轮藏殿与慈氏阁情况尤其危急,因此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重点维修项目于1953年至1958年进行了落架复原性修缮。转轮藏殿的修缮,是新中国成立后河北省第一项木结构文物建筑修缮保护工程,由余鸣谦主持,参加人员有李良姣、李全庆、梁超、何凤兰、姜怀英、汪德庆、李竹君、贾瑞广;慈氏阁的修缮,由祁英涛主持,余陈、陈继宗、李哲元、秦秀云等人参加。这次修缮拉开了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古建筑修缮的序幕,也为后来的古建筑维修工作提供了有益而宝贵的经验。参加此次修缮工程的人员,不少日后也成为新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骨干力量。
改革开放后,正定古建筑迎来了新的时机,重要古建筑陆续得到修缮。雁北文物勘查团已建议“宜加速修理”的隆兴寺摩尼殿于1977年至1980年进行了落架修缮工程。1984年至1986年,隆兴寺在时任县领导的努力下争取到经费进行了整修工程。天宁寺凌霄塔、临济寺澄灵塔、广惠寺华塔、县文庙大成殿等随后陆续得以修缮。古建筑的修缮,除了各级文物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努力,更离不开当地政府和领导的重视与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