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才是机场街拍王者?

2019-07-29   Chicology

本文首发于Chicology公众号,欢迎关注我们。点击文末“了解更多”真的可以了解更多哦。

各种看似自然实则做作的机场街拍充斥着人们的眼球,不管是男明星还是女明星,总有人奋战在机场第一线,穿着品牌的衣服、拿着自己代言的包包、戴着墨镜,一脸冷漠无辜地走过。

机场成了女明星们展示自己好品味的竞技场,每一个人的“私服”看起来都像是从杂志大片中直接走出来的一样。也有人通过机场街拍立人设,比如拍坐在候机室看书的照片,以示自己与世无争,安静淡漠,有文化有修养。因为机场街拍的接受程度之高,也成了各个品牌争夺曝光度的最为高效的方式。另外淘宝某某同款的主要图片,也大多以某某机场街拍为主。明星机场街拍,简直就是一个完整成熟、并且生产出大量剩余价值的商业体系。

但为什么是机场?

为什么这个场景必须在机场?

为什么不是火车站或者公交车站?

或者根据“衣食住行”四个字,为什么不可以是餐厅?

原因可能非常复合:

// 第一,坐飞机可能依然是一件看起来离日常生活比较远的事情,所以有一定遐想的空间;

// 第二,机场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全球旅行、空中飞人的时髦生活方式;

// 第三,大家认为“在路上”的状态是最自然的,所以很多时候,明星在机场的状态才是最能够被普通人借鉴的;

// 第四,粉丝经济的崛起,对于明星生活方式的向往和追逐;

// 第五,消费主义在中国经济环境之下的必要性,需要制造欲望,产生欲望,从而消费这些欲望。(这只是一个非常没有根据的原因分析,多有纰漏,欢迎指正补充)

其实明星机场街拍的历史,随着民航客机的普及就已经渐渐开始,同时伴随着相机技术的更新换代,也伴随着好莱坞明星在全球的走红。当然,往更加深刻方向上说,也跟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有关。

50’s

五十年代

Marilyn Monroe and Arthur Miller arrive in London to film The Prince And The Showgirl in 1956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有一大批明星机场街拍,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诞生。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消费主义已经成为很多发达国家的主流生活方式。而这些明星街拍,代表着消费主义的成熟,也推进着消费主义的发展。消费主义,是一个伴随着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而诞生的一种、可以被称为意识形态的生活方式。倡导持续不断地购买商品,以同时满足整个经济体系和个人的需求。从50年代这些明星的机场街拍,我们开始看到设计师的经典设计,比如穿着Givenchy的Audrey Hepburn,比如拿着鳄鱼皮Kelly包的好莱坞大美女Ingrid Bergman。

Audrey Hepburn

Ingrid Bergman

Grace Kelly at the then Idlewild Airport (now JFK) in New York

Yves Saint Laurent and model en route to a show

不知道当时这些机场街拍是不是像今天的机场街拍一样,能够被更多的人看到,大概是不行的,传统媒体的传播能力,大概是新媒体的零头吧。那这些照片的价值又在哪里呢?除了给好事的时装研究者做一些时代的参考,还有别的意义吗?这些时代偶像、好莱坞大明星,在镜头前面展现着近乎完美的状态,那时候,她们还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遥不可及的梦想。另外,从这些照片中,我们还看到当时的机场和飞机很小,那时候还可以在飞机上抽烟。

50年代,全球化的概念还没有被提出,但已经可以从这些照片中,嗅到了全球化的必然趋势。

The then Jacqueline Bouvier boarding a plane with her husband-to-be JFK at LaGuardia in June 1953

Debbie Reynolds and Eddie Fisher

Brigitte Bardot

Grace Kelly

Katharine Hepburn

Tennessee Williams and Diana Barrymore

Marlon Brando

Zsa Zsa Gabor

Marilyn Monroe

Judy Garland

Elizabeth Taylor

Elizabeth Taylor kicks off her heels on board her third husband Mike Todd's private plane, named 'The Liz', in 1958

Jean Seberg

Sophia Loren

60’s

六十年代

Twiggy boards a plane bound for Greece in 1968 with her then manager and partner Justin de Villeneuve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社会学家指出,

资本主义社会开始接受消费主义,和其倡导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并且刺激购买和使用商品的欲望,都标志着“消费社会”的到来。

当某一种生活方式彻底的普及和成熟,它的反面也会自然诞生和形成,世界永远都在某种二元平衡之中。反消费运动,就在60年代活跃了起来。这些反消费的人,大多来自环保主义者,他们大声抗议这样高消费的生活方式给环境带来的灾难性的后果,产生大量不必要的浪费,并不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发展方式。这些反消费运动者很多同时是崇尚自然自由的嬉皮士,他们主张波西米亚式的生活方式。这一切都反应在他们的着装上,流苏马甲、高筒靴子。

Twiggy disembarks a flight in top to toe suede fringe in 1967

Jane Birkin with Serge Gainsbourg boarding a flight to London from Orly Airport in France in 1969

Brigitte Bardot is picture perfect as she makes her way through an airport in 1968

摇滚明星,成为60年代机场街拍的主角。

通过他们的着装,我们了解他们反消费的主张。同样,也是通过他们的着装,给了追随他们的人范本,形成了某种新风格的消费的欲望。这种诡异的现象,只是因为他们的造型在机场被记录了下来、传播了出去,成为了人们效仿的对象。但如果没有记录没有传播,那主张和风格的意义又是什么呢?60年代的矛盾,在这些机场街拍中被表现的淋漓尽致。时代的变化和挣扎,就在这一方小小的照片中。

Bob Dylan with his wife, Sara Lownds, head home after the Isle of Wight festival in 1969

Joan Collins arriving in London with her daughters in 1966

Brigitte Bardot arrives in Rome in 1961 to begin filming the movie A Very Private Affair

Activist and actress Mia Farrow waves to the cameras as she arrives at Heathrow in 1968

Sophia Loren boarding a plane to Paris in 1962 to begin filming a movie

Husband and wife duo Sonny and Cher arrive in Hamburg, Germany in 1966

Margaux Hemingway 1978

70’s

七十年代

当代关于全球化的深入讨论就源于70年代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

那时,跨国公司快速发展且权利越来越大,许多人开始担心民族国家走向衰落,跨国贸易集团和集团型政治经济实体(比如欧盟)兴起;交通工具的发展和便利使得跨国旅游和移民日益普遍;再有就是互联网的出现令国际即时通讯成为可能。因为全球化的深入,那个时代的西方明星开始具有全球的影响力,比如Rolling Stone、比如David Bowie、比如Queen,他们在整个西方社会传播自己的价值。

Anita Pallenberg with Keith Richards and their son Marlon, and Rolling Stones frontman Mick Jagger at Heathrow in 1970

Jane Fonda offers a masterclass in off-duty style at Toronto Airport in 1970

Robert Wagner and Natalie Wood

在70年代的机场街拍,我们看到了Logo的出现。

消费主义持续深入,人们通过消费特定的商品,定义自己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品牌也开始制造欲望,而不是满足需求。这也让大家对于品牌在消费主义时代的做法产生了疑问:在这样的关系当中,最终的权利到底掌握在谁的手里?是品牌还是消费者?这样的批判,间接导致了70年代风格的模糊,一时半会儿,大家都没办法适应过来。

Jane Birkin totes a basket bag through Heathrow in 1977 with her husband Serge Gainsbourg

Jamie Lee Curtis and Johnny Lee Schell 1978

Rod Stewart and his then girlfriend Dee Harrington all set to fly in 1972

Patti Boyd and George Harrison turn heads in the check-in queue

Marianne Faithfull and Anita Pallenberg en route from Heathrow to Tangiers with the Rolling Stones in March 1967

Elizabeth Taylor touches down in New York in towering boots and a fur-trimmed hood, accompanied by husband Richard Burton in 1970

90’s

九十年代

Gwyneth Paltrow and Ben Affleck, 1998

时间到了90年代,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机场街拍也呈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气质和形态。

90年代的机场街拍大概是这半个多世纪以来,看起来最舒服的。90年代,我们已经有了完善的互联网信息系统,我们有了大量的电视广播和杂志。信息的获得变得更加容易,个人日常的生活变得更加开放。虽然数码相机还没有那么普及,但拍摄照片的成本也在大幅降低,大家更加关心起明星的私生活。美国文化在90年代越发的强势,大家都吃着麦当劳看着好莱坞大片,那应该也是好莱坞最辉煌的十年。

Hugh Grant and Elizabeth Hurley, 1997

Kyle MacLachlan

Julia Roberts

Christian Slater, 1994

刺激消费主义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信用借贷业务越来越普及。到20世纪末,尤其在西方社会,负债变成一种常态,社会地位的竞争也越来越多地建立在消费模式的基础上。作为普通人,因为信用借贷的发展,因为社会舆论的压力,模仿明星的穿着,购买“同款”成为可能和必然。明星不再是不可能实现的梦想,而是通过自身努力可以相仿的对象,也成了今天机场街拍流行的基础。

只是,从美学角度,为什么90年代的人和衣服都要比现在好看很多呢?

Cindy Crawford

Cindy Crawford

Gwyneth Paltrow

Courtney Love

Kevin Bacon, 1991

Luke Perry, 1991

Wesley Snipes, 1994

Kate Moss in jeans, a distressed tee and a flash of leopard print at LAX in 1994

Supermodel Cindy Crawford in a maxi skirt and mules at LAX in 1994

Naomi Campbell (and her Louis Vuitton carry-ons) arrive at Paris Le Bourget in 1998

Tyra Banks

Halle Berry

Cameron Diaz

text :卢笛

graphic:Doreen

produced by Chicology

图片来源:网络

未经允许请勿擅转至他处,如需转载/合作请联系我们:crywine@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