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天空晴朗,秋高气爽。笔者和张泽民、马老虎、马五三等一行六人乘车前往小界乡李原村查证赤滩寨旧址和位于该村的观音寺的有关情况。
李原村原名李家堰(又称“李家延”),距小界乡政府0.5千米。下辖李原、赤滩寨、窑沟、卜家营四个自然村。
赤滩寨,俗称车连寨,位于该村沟西南方向,是我县修筑较早的古寨之一,和县城东北的溪源寨南北相望。该寨因周围全部是红土层,寨底是水沟,由于红土不断崩塌,沟底全是红色,以故得名。赤滩寨三面临沟,只有西边靠岭。在冷兵器时代,如遇战乱或土匪袭扰,由于王村原上一马平川,人们无处避难,就在这里筑寨栖身,现在还能看到部分残墙断垣和古窑洞。在寨中间有棵数百年树龄的古柏,是这座古寨的得力见证。
据该村82岁高龄的吉应科老人介绍,赤滩寨人过去都住在寨周围的窑洞里,一有土匪袭扰,周围几个村的百姓都上寨避难。在民国初年和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发生过几次战斗和流血事件。
今日的赤滩寨已面目全非,下边还有水潭,不过红土已全部被绿林覆盖,昔日的“赤滩”变成了“绿潭”。
在赤滩寨村中有座千年古刹——观音寺。该寺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年),距今已有1300余年历史。据载,该寺“居天下之中,为风水之先”,且有“嶕峣之耸翠,面洛水之渊源,势贯龙头,形冲凤翼,壮一方之风化,为万善之富田”。
该寺原占地16亩,有正殿、东西偏殿、下殿及后院房屋30余间,规模宏大,香火旺盛。现存正殿三间,尤为珍贵的是在正殿前檐下保存有两通古碑:一通为大明嘉靖三年(1524年)的《永宁县北邑赤滩寨观音寺继业碑》;一通为大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的《重修观音寺工完记》。两碑相距20年。
从内容上看,该寺从明景泰、成化、弘治、正德到嘉靖年间曾几经修缮。第一次重修在景泰年间,到成化二十年(1484年),由于天降大旱,人们四处奔逃,僧舍倒塌,仅剩三间大殿和四棵松柏。灾情过后,逸民吉凤从两耳山地藏庵请来两位高师,重新购地置业,于大明正德二年(1507年)再建大殿三间。不料大功未成,师徒垂亡。其弟圆岫、圆海继承遗志,续修殿宇,又建成东西厢房和方丈各数间,另建南殿伽蓝祖堂和天王殿三门,神像俱全。工程完工后,该寺“殿宇崔嵬,丛林茂盛,类天台之巧计,真灵鹫之家风”。
在《继业碑》后还刻有明天启二年(1622年)的一段记载。说是在大邑二里李家延有住户肖世聪和信士吉延正两家出资购买到永远佛前为业。此时与上次修庙已相隔115年。
此外这两通碑还有几点对研究我县明代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一是在碑上挂名的有明代嘉靖年间的两任县令谭鼒(zi)和李良翰,另有本县致仕知县锁钥、洛宁守御百户孙寅、锁立、金龙等,此记载可以和锁钥写的《大观亭记》相互印证;二是显示出明代洛宁比较有名的近30家寺院道观,分别是:王范普通寺、王范香泉寺、王范福昌寺、长水紫盖寺、东仇福严寺、毕涧峪法王寺、东仇万泉寺、赤滩寨观音寺、寻峪龙泉寺、红崖白马寺、高村净土寺、大宋福圣寺、山底龙泉寺、陈宋大悲寺、陶峪万寿寺、马村圣水寺、杨坡大明寺、崛山水峪寺、吴村兴福寺、陈吴金山寺、兴华华严寺、杨坡月山寺等;三是显示出当时的赤滩寨属于永宁县大邑保(明代洛宁有35保),另有界村、徐村、牛庄村、王固村、李家延、小石涧、营儿村、小庙村、南王村、北王村、南庄村、神树驼、毕涧峪等古村名可供考证。四是标明当时已有吉姓、肖姓、曹姓在此居住,且吉姓当时在赤滩寨、王固村、北王村都有不少住户。
最后,我们一行还到李原观看了该村的几棵千年古槐。据洛阳市林业局2010年9月出版的《洛阳古树名木录》记载,洛宁县小界乡李家原村(李原村)五棵国槐,其中一棵树龄500年,其余四棵皆为1000年。
作者简介:周流宗,男,汉族,中共党员,1957年1月出生,河南省洛宁县赵村镇人。1980年毕业于洛阳师院中文系。历任洛宁县计生委秘书、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杨坡乡党委书记、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等职。现为河南省书协会员,洛阳市摄影家协会会员,《洛宁史话》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