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菜不够香、就餐地点远、送餐不给力,当下的为老助餐,服务质量还有不少可以提升的空间。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普陀区紧紧锁定老人就餐诉求从“吃得上”到“吃得好”的持续升级,找问题、抓落实,力求更漂亮地答好“舌尖养老”这张考卷。
民以食为天,但是对于一些空巢、独居、悬空的高龄老人来说,要想吃好一餐饭却不那么容易。近年来,普陀区各街镇新增了不少助餐点,初步构建起一张助餐服务网。不过,随着网的铺开,各种新诉求也随之而来。
老人甲
吃饭最好就是丰富一点。
老人乙
对老人来说送餐最好,最好有点餐,不是固定的。
社区养老顾问刘振鸣也听到过不少老人提意见:“老人说饭太硬,我们就适当地去调整烂,但是又有老人说太烂太软,我们要慢慢地摸索改善。”
为了收集更多的心声,今年9月以来,普陀区多部门实地走访了各街镇的居民区和助餐场所,并访谈了一百多名老人,发现助餐点目前存在分布不均衡问题。
就这一问题,区民政局、市场监管局、发改委、规划资源局以及各街镇迅速联动,重新研究网点布局,并通过区域化党建,充分调动社会餐饮服务企业参与助餐,成为这张网的重要补充。以长征镇为例,就通过打好“时间差”,在白领密集的天地软件园附近的片区食堂,为老人开辟出一个清净的就餐区域。
长征镇老龄办工作人员刘佳介绍
“分时用餐,白领11:00~12:00是用餐高峰期,那么我们将老人就餐时间调整在10:30就开始,这样就可以错开来。”
织密这张网后,如何更好地激活每一个网上的“点”,实现从“一顿午餐”到“一日三餐”,从“工作日供应”到“全年无休”,从“上门就餐”到“上门送餐”,是更大的挑战。首先,要让老人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入手。
大厨:“这个锅有锅气,好吃的话就是多放点料……”
从选料到火候,每家食堂的大厨都被要求做菜“要走心”。刘佳介绍,为了避免口味长期不变,最近他们还开启了一场大厨轮岗行动。
“社区食堂的厨师定期地在两个地方调换,这样口味会不一样。”
在此基础上,打破“大锅饭”式的助餐服务,打造智慧点餐系统,像外送平台一样提供最便捷的送餐服务,都成为普陀下阶段提升为老助餐服务的目标。在赵飞看来,要甄选出能够给力落实这些计划的社会第三方运营机构,首先就要打破助餐服务补贴的“大锅饭”:
“要抓紧推进以奖代补,就是说做得不好,我不补贴你,不是你做的好不好,我都给钱。老年人到底有多少人来,商家报数据给我,真实性我们要把握,我们打算要和银联去谈,因为敬老卡它涉及到六大行,它都可以统计去对比它的真实性。”
资料来源:同心的力量
编辑:谢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