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产业发展路 念好脱贫“致富经”

2020-03-23   人民日报数字安徽

产业扶贫是实现稳定脱贫的关键。近年来,在安徽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对口帮扶下,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桥南村和九里桥村特色产业方兴未艾,带动着越来越多的贫困村和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金银花变身致富“摇钱树”

位于蒙城县西南的桥南村,区域面积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346亩。人口5515人,建档贫困户为129户379人。过去,村子以种植业为主,经济基础薄弱,结构单一。

这样一个典型贫困村如何走出一条产业扶贫路?

时间追溯到2017年4月,安徽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干部许海标作为全省第七批选派干部来到桥南村,任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入村后,许海标便着手发展扶贫产业项目。

2017年底,桥南村引进安徽天瑶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打造金银花种植加工基地,依托“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发展扶贫产业项目。

发展初期,有些村民看不到前景,不愿意种植。许海标动员村里的党员带头,调整种植结构。经过一番耐心劝导,许海标赢得了群众的信任。村里的贫困户纷纷改变种了一辈子的小麦玉米,改种金银花。目前,桥南村已有97户贫困户,签订订单种植了265亩金银花,户均年增收5000多元。

2019年5月底,许海标(右)和贫困户一起采摘金银花

此外,许海标为49户贫困户申请小额信用贷款198万元,鼓励他们发展养殖业,为贫困户带来了3000元左右的年增收。许海标还鼓励群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种植1200亩益母草,既改善土壤结构,又拓展群众增收的路子。

如今,村里金银花种植加工、养殖业等特色扶贫产业蓬勃发展,特色产业治好了桥南村的“贫困症”。

特色产业品牌唱响“富民曲”

“以前村里没有明确的主导产业,干部们忙于日常事务,对产业发展没概念。”安徽省第七批选派帮扶干部、九里桥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王立成说,曾经的九里桥村由于缺乏主导产业,在带动贫困户发展生产、增收脱贫方面效果差。

入村以后,王立成争取上级支持,带领村干部4次赴山东、浙江、江苏等地考察产业发展典型经验,在全县率先发起公共品牌,注册了“九里农耕”商标,成立村属企业蒙城九里农耕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统一宣传、统一管理,对其他经营主体授权使用。

“对村里来说,品牌就是标签,就是名片,想到你这个村就想到了品牌,看到了品牌就看到你这个村。”在王立成的带动下,九里桥村整合村内优质农产品和县域内其他特色产品,确定以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主导产业,道路向产业发展区路网倾斜、资金向专业合作社投入、宣传向村公共品牌集中,取得了积极进展,2018和2019年连续2年通过县里的“一村一品”验收,两年奖补资金40万元,列入村集体经济收入,并给村里带来了参股分红,带动了贫困户就业,村里尝到了产业发展的甜头。

印有“九里农耕”商标的农产品

截至目前,该村的产业扶贫基地已吸引2家外地企业(马鞍山、上海)投资,百亩以上种植大户达6户,蔬菜、南瓜、红薯、油葵等特色种植初具规模,产业结构调整有序推进。围绕产业发展,群众通过土地流转、基地务工、技术带动、产业分红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增收,直接带动超过35%的贫困户。

结对帮扶形成长效

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于2012年8月负责牵头帮扶蒙城县扶贫开发工作,并担负对口帮扶九里桥村和桥南村扶贫工作。2012年8月至今,该局已向九里桥村、桥南村选派4名驻村干部。

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安排党员干部与贫困户一一对接,确保每1户贫困户都有帮扶责任人,每1个帮扶责任人都要进村入户开展走访调研慰问活动,平时加强日常联系,了解掌握情况,把包户帮扶工作做深做细做到位,实现了局直机关95名干部与蒙城2个“双包村”133户贫困户一一对接,并落实月走访制度,真正把“双包”任务落到实处。

对口帮扶期间,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持续推进扶贫项目建设,开展消费扶贫、金融扶贫、健康扶贫,不断拓展帮扶举措。2019年,该局投入扶贫资金120万元,分别为对口帮扶的九里桥村、桥南村各建设一个扶贫车间。此外,该局还组织开展对口帮扶村消费扶贫认购专场活动,推动机关和所属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消费扶贫,拓宽结对帮扶双包村农产品流通和销售渠道。

消费扶贫产品展示

截至2019年底,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对口帮扶的桥南村和九里桥村的贫困发生率分别降至0.01%和0. 13%,村集体收入分别达到60.9万元和83万元。(张从俊)

责任编辑: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