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2日,秋分。
我国古代的先人们,将秋分分成“三候”:
一候,雷声收。秋分以后,下雨不会再打雷,再也不用担心夜晚会被惊雷吓醒;
二候,蛰坯户。秋分过后,昼短夜长,天气变冷,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洞穴之中,以防寒气入侵;
三候,水始涸。秋分左右,天气干燥,水气蒸发快,降雨量也减少。故有诗人云“秋水消瘦”。
秋分,一年当中,第二次,白天和黑夜一样长。
此后,阳光直射点从赤道开始往南偏移,北半球昼短夜长。而气温,也开始逐日下降,昼夜温差的巨大反差,也从今天开始真正降临。正如俗语所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好穿棉”。
1
秋分,秋燥转变的分界点
秋分,把秋天分成了两半,
与此同时,也将秋燥分成了温燥和凉燥。
如果说秋分之前是温燥,那秋分之后就是凉燥了。
而凉燥,对人体的一个重要的影响,便是胃肠道。
2
凉燥滋生,也最容易引发胃肠疾病
秋分起,夏日的暑热正式被秋冬的寒气打败。
在这个气候交替的季节,我们的胃肠也很容易受到影响,在经历了一个夏天的“冰镇冷饮是标配”的生活方式之后,一时之间会无法适应,如同高原反应,容易滋生疾病。
此外,秋季空气干燥、昼夜温差进一步拉大,会导致人体的消化系统无法立即适应,自然容易受疾病的入侵。
患有慢性胃炎、胃溃疡等消化系统疾病的群体,更容易成为疾病入侵的对象。
3
秋季养肠胃,这两个地方不能冻
俗语说“春捂秋冻”,但是对于胃肠不好群体,这两个地方不能冻。
一是肚脐
中医上,肚脐也叫“神阙穴”,秋冬季节,温暖这个穴位可以增强体内的阳气。
特别是对于一些有基础胃病、脾胃虚弱,容易腹泻、便秘的人,要特别注意保暖这个部位,避免寒气由此入侵,增加胃肠疾病风险。
二是脚
脚是人体各个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因此,血液流经到脚底经历的路程也最长。但是脚又汇集了全身众多的经脉,所以,也就有“脚冷就会冷全身”一说。
如果是脚底经常性寒冷,人体的免疫力就很容易下降,胃肠病邪就很容易趁虚而入。
4
胃病患者的饮食要注意这几点
少食多餐
对于有胃溃疡、胃炎等胃病的患者,少食多餐的一大好处就是,能够让胃里经常有食物和胃酸进行中和,这样有助于防止胃酸侵蚀胃黏膜和溃疡部位,延缓病症。
此外,少食多餐也能让我们的胃部处于无负担的状态,避免暴饮暴食对胃部的压迫和损伤。
避免多食刺激性食物
经历了一个夏天的“生冷不忌”模式的饮食习惯后,我们的胃部很容易出现损伤。因此,在燥热消散的季节,我们要避免进食过多对胃黏膜有损伤的食物,比如说辛辣性食物、油炸食品、浓茶咖啡、酒,以及过烫、过冷、过硬、过甜等食物。
避免睡前进食
睡前三四个小时里,如果进食则会促使胃酸分泌过多,很容易诱发或者加重胃溃疡。
5
这个季节,多食这些东西呵护肠胃
秋天也是果蔬丰收的季节,很多秋季瓜果也开始大量上市。而在这些应季果蔬中,有一些很适宜肠胃不适以及需要养胃的群体食用。
柑橘
柑橘性温、味甘,具有止咳润肺、开胃理气功效。
苹果
苹果性平、味甘,具有生津、开胃功效,是健脾开胃的良品,此外,苹果中含有大量丰富的粗纤维、果酸等成分,具有收敛止泻、防便秘的功效。
莲藕
莲藕常见的吃法有生吃和熟吃两种。生藕性寒、可以入脾胃,具有生津清热、补脾开胃、止泻的效果;而做熟之后的藕,则性温,具有健脾、补气血功效。因此,对于脾胃虚寒,容易腹泻的人群,食用熟藕而非生藕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芋头
芋头又叫香芋、芋艿,它具有养胃生津、化痰散结、宽肠通便等多种功效,因此非常适宜补脾胃虚寒症状。
温馨提醒:
对于有胃肠基础疾病的患者,秋季也是病症加重的季节,如果有肠道不适症状,比如频繁腹痛、腹泻、消化不良、反酸、便秘等症状,就需要及时就医检查,避免贻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