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只有小心呵护让这灯火永不熄灭,才不会辜负那些替我们举灯照亮的人啊。
——遇言姐
陶勇医生在 《朗读者》上读了 宫城道雄的一篇文章—— 《音的世界》。
宫城道雄是上世纪一位日本的音乐家,7岁那年双目失明,从此进入音乐世界。
在《音的世界》中,宫城道雄写到——
“失去了光之后,在我面前展现出无限复杂的声音的世界,补偿了我因为不能接触颜色造成的孤寂。”
他能够听出声音的颜色和性格,白音像天使一样圣洁,黑音像魔鬼一样阴沉,还有圆润的音、粗野的音、娇滴滴的音、干巴巴的音。
“我虽目不能视,但凭各种声响和周围的空气,可以感知早晨、白天和夜间的气氛。”宫城道雄说。
陶勇医生本来就很帅,化妆师不用把眉毛画成这样啦
陶勇医生朗读这篇文章,是要送给他的一位患者—— 广西的小女孩。
这个小女孩因为白血病导致免疫力低下、双目失明。
但是这位女孩内心开朗,总是给医生讲各种段子,逗陶医生笑。
小女孩喜欢音乐、喜欢唱歌、喜欢朗读。
有一次,小女孩对陶医生说: “我能听懂风在说什么,它在告诉我春天来了。”
陶勇医生今年1月遇袭,5月份就回去工作了。
不能再做临床,就继续出门诊, 带6个研究生徒弟。
还在原来的单位,还在原来的诊室。
看到 董卿欲言又止的神情,陶医生说——
“其实,在那个空间里也发生过很多令我感动的事情,在那里我觉得安全。”
到今日,陶医生的手臂神经仍然没有长好。
他戴着固定器,左手手指不能活动,手部温度还是很凉。
然而, 他一直说自己是个幸运的人。
他说当时自己的右手拿着病历,所以下意识地举起左手来挡刀,也因此而保住了最常使用的右手。
陶勇觉得,他因赋予了对方视力而受伤,因为一本病历而保住了右手,这或许就是冥冥之中的安排。
人生是一场修行试炼,而命运自有它的深意。
陶医生亲近佛法,他说修行的本心是提升自己的境界和修养。
媒体盛赞他善良,为病人垫付费用。
他说, 其实我是在渡自己,是求得自己的心安。
不想等到老了以后,想起曾经为了一点点钱而放弃救治别人的眼睛。
提到那次遇袭,陶医生说, 自己的未来已和行凶者没有关系了,如果能和自己和解,那么将来就可以有一个很好的幸福。
温柔坚毅,心内求法,这是一个多么好的年轻人啊。
他是理想青年中的理想青年
陶勇医生的声音好听极了。
和缓的、淡定的、慈悲的,在黑暗的夜里,让人心生安宁。
这真是一个温柔的人啊。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原来真的有这样一回事。
就连 接受电击刺激萎缩的肌肉时,被电到手部抽搐不止,咬牙疼到眼眶都红了,忍到腿不住抖动的他,也只是叫了一声“太疼了,不弄了,哎——呀——”。
急得B站上的字幕心疼不已,直呼: “陶医生你就骂句脏话吧。”
陶医生受伤的时候,有记者采访他。
他说如果自己不做医生,就回去写小说。
他连小说的题目都写好了,叫 《透镜》——
通过一个病人的失明和复明,反映医疗环境中人性的光芒。
在《朗读者》中,陶勇告诉董卿,自己小时候作文得过一等奖,妈妈在新华书店工作,自己喜欢朗读和阅读。
养伤的这段时间,陶医生没有写小说,而是写了一本散文—— 《目光》。
书中有他的困惑、对善和恶的认识、对从医的理解。
陶医生是理想青年中的理想青年。
他出生在江西的小县城,家庭不富裕,还有些拮据。
陶勇的同学说, 那是一座很小的镇子,没有电影院,没有游乐园,晚上9点已经没有人声。
陶勇的家人除了延长退休外,还会去做些小时工补贴家用。
遇言姐说,这一定是个朴素但有爱的家庭吧,因为父母把陶医生教育得这样好,连说话声音都是轻柔的。
即便发脾气也是因为患者们插队、吵闹,搅得自己无法高度集中精神工作。
陶医生的母亲曾被沙眼困扰,密密麻麻的结石铺满了眼底。
小地方的医疗条件有限,医生只能用针将结石一粒一粒蛮挑出来。
过程很暴力,结果还不错。
母亲的眼睛终于不疼了。
也就是从那时起,陶勇萌生了做一名眼科医生的心。
1997年, 17岁的陶勇以江西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大医学部。
那是他第一次出省。
全家人坐了2天的无座火车,看到天安门时他激动地哭了。
从业13年,做过1万5千多台手术。
最多的时候 一天做86场手术,5分钟一个,5分钟一个。
35岁破格提拔为主任医师,37岁成为博士生导师。
对于手下的年轻医生,陶勇的口头禅是——
“我怎么感受不到你对医学的热爱?”
在《目光》中,陶医生记叙下一些令他难忘的病患故事。
董卿为大家读了一段。
那是陶医生搭乘火车改造成的流动医疗车下乡治病。
一位孤寡阿婆来看眼睛。
她的眼睛是晚期白内障,已经失明多年。医生用强光照,她都感受不到。
由于常年挑担劳作,阿婆驼背近乎90度,无法躺平。
手术难度本就已经很大,在火车上操作更加困难。
不仅如此,阿婆的腹部还长了一个很大的恶性肿瘤,她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多。
从各种物理因素的评估上来看,陶医生似乎都不该做这台手术,但是他还是决定承担风险一试。
因为阿婆说, 她想按照风俗亲手给自己做件寿衣,穿着它去见过世多年的丈夫和儿子。
陶医生在阿婆身后垫了3床被子,站着完成了这台很难操作的手术。
后来手术成功了, 阿婆恢复到了0.6的视力。
7天之后,阿婆过世了。
在这7天里,她为自己做了一件寿衣,口袋里缝上了家人的照片。
阿婆托人告诉陶医生, 这些年,自己在黑暗之中孤独地生活,谢谢他帮自己找到回家的路。
陶医生提到一个小男孩。
孩子家庭条件不好,但父亲十分坚强,卖了房子和田地,从河南来到北京。
住地下通道和火车站,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 坚持给孩子治了10年。
这个孩子经历种种磨难却依然心向光明,没有自卑,没有悲痛,言语中满是童真和欢乐。
当病房里别的孩子嘲讽他穿得破、没有家的时候,孩子会自豪地回答: “我有爸爸,我爸爸在哪儿,我家就在哪儿。”
男孩脸上洋溢的开心和幸福令陶勇至今难忘。
陶医生还提到了一个小女孩,就是前文中,陶医生为她朗读文章的女孩。
小女孩6岁时因为骨髓移植后的并发症而丧失视力。
每周一次的眼内注射,她都忍着疼,选择表面麻醉而不是全麻。
她说她要把钱省下来,让家里的生活好一点。
后来小女孩参加了病友绘画比赛,题目是 《我的世界》。
她把在医院治疗的日日夜夜描绘成一个幸福的过程,凭此打动了评委,获得了5,000元奖金。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女孩从自己的奖金中 拿出1,000元,捐给上文那位双眼摘除的小男孩,因为她觉得他比自己更困难。
“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陶医生说。
谈到医生的工作,陶医生说自己感激这份职业。
虽然见证悲欢离合是一种精神上的消耗,但是也有许多坚强的病患给予自己力量。
心理的补给大过心理的消耗,这是为什么他会坚持做医生的原因。
他希望做一个外刚内柔的人
陶医生说,单纯的理想主义者会碰得头破血流,而完全的现实主义者没有什么意思。
他自己希望做一个外刚内柔的人。
用刚来保护身边的人,用柔来实现心的修行。
话虽这么说,陶医生仍然难以做到金刚怒目。
前几天,他发了微博。
路遇一个男人满脸焦急地向人借钱,说是随身的东西都落在出租车上了。
那男人向陶医生要200块买火车票,没有现金扫码也行。
丢了所有的东西就是没丢手机,既然没丢手机为何不求助朋友?
陶医生知道他是骗子,但是鬼使神差地,还是把钱给了他。
事后,陶医生生气自己的愚善和软弱。
他说: “那一刻,我仍然有1%的期待他是诚实的,我的骨子里总是相信1%的奇迹。”
陶医生在抢救苏醒后,口述了一首诗 《心中的梦》。
没有悲愤、没有怨恨,而是惦记着盲童们的生活。
他是这样写的——
在《朗读者》中,一个盲人朗读了这首诗。
仿佛点灯的人,互相照亮彼此。
慈悲克己,清净内观,一个人经历了最大的恶意,仍然一如既往地保持温暖。
他不是软弱,也不是愚善,而是以求不愧于心的澄明。
是这样的信仰让陶医生走到今日。
他像一束暖色的光亮,点亮了我贫瘠的内心。
一想到这样一位温柔的人啊,就觉得人间值得,这世界或许并没有那么糟糕。
而我们只有小心呵护让这灯火永不熄灭,才不会辜负那些替我们举灯照亮的人啊。
在 中信出版社、十点读书、知乎、京东、快手、
今日头条的全力支持下;
在 18万份十点读书课程的基础上,
《席越的沟通课》在 上市第9天
登上 京东励志成功类新书榜第一
感谢大家的支持和信任,
希望更多渴望提升沟通技能的朋友
购买席越老师的新书
做沟通达人
你“在看”吗?
点击阅读原文,做会沟通的明星达人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iakUXUBd8y1i3sJHzi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