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量子波动速度法"吗?
俗话说"遇事不决,量子力学"。光听名字里带有"量子"两个字,就已经让人退避三舍,我的眼前已经若隐若现地闪现出"骗钱"二字,脑海里立刻拉起了警报。
再看看其视频画面,更让人惊呼不已:这……这是什么特憨憨的行为?
最近网上流传了几个"量子波动速度比赛"的视频,一大群孩子坐在桌前,快速的翻阅手中书,号称1-5分钟就能读完一本书。
准确来说不能叫翻阅,我在画面里只看到了"翻"这个动作。孩子们翻书的速度,就好比银行叔叔阿姨点钞票的速度。这哪里像读书比赛?说是数一数书的页数,我倒是相信的。
这些视频一经爆出,就引来了不少质疑。
有人说"我从小就这样",原来是指用这个翻书的方式当风扇用。言外之意,这哪里是在看书?
视频里有一个小女孩,是场上唯一一个用正常速度在翻阅书本的孩子。她时不时抬头看一下周围,与周围的环境显得格格不入。立刻就有网友形容:像误入传销组织的唯一正常人。
吐槽归吐槽,但是人家可是有清晰的"理论"基础:
行行行,作为一个没有学过量子物理的人来说,咱也不敢问,这理论到底靠不靠谱。
不过"实践出真知",本着大胆怀疑、科学求证的心态,我决定找一本书试一试。
我尝试快速翻动一本书。初翻一遍,什么也看不见,那当然是还没有领悟其中精髓,翻得还不够多。
然后依葫芦画瓢模仿视频中的孩子,反复翻动这本书。别说,如果持续这么翻书翻上20分钟,眼睛真能捕捉不少文字信息。
随后我就陷入了沉思:这量子波动速度法的奥义,莫不是就是这些闪现的文字?
可人家书的作者辛辛苦苦组织文字,写了二十万字,结果在我这就成了碎片信息?那他还费劲干什么?
后来当我又看到宣传中提到的"HSP高感知力"才恍然大悟。所谓的"ESP训练",就是要"突破基础五感的极限,引发无限可能"。
"突破五感",那确实不用眼睛"看"和"阅"了,还有孩子是带着眼罩来吸收书中精华的。
果然还是我太无知了。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人已经看出来,这个套路就是在收家长的"智商税"。但不禁会疑惑,到底是哪些家长,会花钱这样"坑孩子"?
如今攀上的"量子物理",以前的"左右脑开发""全脑潜能开发",无论是扯上了什么样的大旗,说穿了,这些商家就是精准把握住了一些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
有的家长工作忙,没时间培养孩子,就企图多花点钱,把这个任务教给机构;
还有的家长,工作不那么努力,也不想多花心思放在孩子身上。
但是挨不住个个家长都有一颗"孩子是天才"的梦。于是总能有那么一群人,相信着"神童梦",相信着"只要我愿意花钱,孩子的智商就能买来"。
"能用钱解决的事情,绝不用智商",这个群体一直不缺人。
阅读只有在沉浸到书本的世界里,才能有所感想和领悟。哪怕确实有方法能让孩子高速阅读书本的内容,也不过是虚有其表的吸收一点点文字信息。
真正的优秀者和大师,都是能静下心来研磨一件事情的,没有捷径可以走。
鲁迅先生说过:
"我们不缺少天才,但我们缺少成就天才的土壤。"
对于孩子而言,这个"土壤"是指什么?在无数的教育工作者眼中,这个"土壤"正是指"家庭"。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儿童是一块大理石,把这块大理石雕塑城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分别是家庭、学校、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和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在首位。"
说起来可能很多家长会不屑一顾,仍然相信自己的一套理论,迷信孩子的"天赋",亦或是相信宣传里的"先进科学",可就是不愿意承认,自己在孩子教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孩子的"天赋"确实有别,注重教育确实也能提高孩子的能力。可胡乱听信骗钱把戏,却一点也不肯花点心思在研究孩子身上,却无法培养出真正的"天才"。
哪怕孩子出生智商高于平均值,恐怕也会被这样的家庭教育,拉低了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