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看,消费金融行业需求将进一步扩大
自2009年原银监会颁布《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在北京、上海、天津、成都4个城市开设消费金融试点以来,国内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也从最初的4家发展至今已有30家获批筹建。
其中,24家已开业,6家在筹建中,还有至少10家在排队等待。伴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一路野蛮生长,如今消费金融也已走过十个年头。
2017年以来,监管部门开始整顿金融行业乱象,2018年消费金融行业也进入全面整顿和规范阶段。2019年,监管依然保持高压态势,“清退”和“整治”成行业主旋律。与此同时,消费金融牌照的批复也放缓,临近岁尾才有一家获批。
然而,仅2020年1月,就有2家获批,这也意味着互金行业历经“正本清源”之后,消费金融公司的批筹工作或将恢复常态化。此外,部分网贷机构也有望转型为持牌消费金融公司。
30家获批、6家在筹建、10余家还在排队
随着监管部门整顿工作的持续推进,非法金融机构及其产业链相继出清,金融行业的乱象也得以遏制。在“开正门、堵偏门”的原则下,2020年消费金融公司或许迎来批设的新窗口。岁末年初的三个月内,就有3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获批筹建便是例证。
2020年1月17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筹建重庆小米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的批复,同意小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米”)在重庆市筹建重庆小米消费金融有限公司。 1月10日,光大银行也发布公告称,已获批在北京市筹建北京阳光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阳光消费金融”)。
事实上,小米消费金融获批早有消息。2019年11月26日,重庆银保监局就曾发布《关于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参股设立重庆小米消费金融公司的批复》,同意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参股设立重庆小米消费金融公司。
据悉,小米消费金融是由小米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重庆金山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大顺电器(集团)有限公司、重庆金冠捷莱五金机电市场有限公司五家企业共同出资设立,拟注册资本为15亿元。
而北京阳光消费金融公司是由光大银行与中青旅及其他发起人共同发起,拟注册资本为10亿。其中,光大银行出资6亿元,股权比例60%;中青旅出资2亿元,股权比例20%;王道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出资2亿元,股权比例20%。
而在2019年11月,平安集团也获批在上海筹建平安消费金融公司。有消息指出牵头机构来源于陆金所控股,由平安普惠副总裁兼首席产品官倪荣庆牵头,另外核心成员还包括陆金服总经理、法人刘晓巍。
除了小米、平安外,百度、新浪等互联网科技巨头也已入场。2019年5月,百度分拆出的度小满金融入股哈银消费金融。2019年6月,新浪微博全资子公司微梦创科网络科技成为包银消费金融的股东。2019年9月,玖富数科旗下全资科技子公司新疆特易数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也成功入股湖北消费金融,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截至目前,国内已有30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获批,其中,24家公司已开业,富银消费金融、冀银消费金融、易生华通消费金融、平安消费金融、重庆小米消费金融、北京阳光消费金融6家公司还在筹建中。
然而,由郑州银行牵头的九鼎消费金融,江苏银行、台湾凯基银行、二三四五、海澜之家联合发起的江苏苏银凯基消费金融,宁波银行、富邦家具等发起设立的永赢消费金融,富邦华一银行、唯品会等发起四川唯品会富邦消费金融等10多家机构则还在排队等候批复。
虽然,多元机构的入场使得消费金融行业竞争呈愈发激烈之势,但我国消费金融行业依然还有巨大的市场空间。数据显示,目前尚有39.78%的成年人未获得任何消费金融服务。
一个值得关注的信号是,消费金融正在成为互联网巨头布局在金融领域的重点。尽管很多互联网巨头已手握小贷公司牌照,但在未来,作为互联网流量变现的主要途径,互联网、电商等巨头纷纷进入消费金融领域,也是行业大势所趋。
近五成机构高管团队换血
随着消费金融行业竞争加剧,2019年以来,持牌消费金融行业也爆发了董监高职位频繁变动浪潮。各地银保监局的批复信息显示,多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获得高管任职资格批复,主要涉及三类职位:董事长、总经理、董事。有业内人士指出,“持牌系消费金融公司除了正常的人事变动及股东变动之外,最大的可能是业绩承压”。
据柒财经不完全统计,2019年已有苏宁消费金融、哈银消费金融、四川锦程消费金融、盛银消费金融、中邮消费金融、河北幸福消费金融等14家持牌系消费金融公司有董监高调整。
其中,杭银消费金融是高管变动最多的一家消费金融公司。据浙江银保监管局信息,仅在2019年10月15日至11月15日之间,杭银消费金融高管任职审批信息就有5条,共有1位副董事长、1位董事、1位独立董事和2位副总经理先后获批任职资格。这也就意味着,杭银消费金融高管正面临一次大“换血”。
当下的消费金融行业,竞争激烈,一些消费金融公司坏账压力加大,如果高管难以实现股东期望,就面临着走马换任。然而业内规模较大以及实力较强的消费金融公司如捷信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等公司的高管都未发生大的变动,这也可以从侧面说明高管们业绩承压。
有业内人士认为:“整体看,高管频繁变动充分说明了消费行业仍在成长摸索期,对于消费金融公司而言,需要有效平衡规模与盈利的短期目标和把控风险前提下的健康稳定发展的长期目标之间的关系,高管不宜过于频繁变动,消费金融公司在做好战略规划基础上应当尽可能稳定高管团队,从而让正确的公司战略能够有效落地,否则可能因为频繁的人事变动错过行业发展红利期。”
10家消费金融公司增资、6家发行ABS
增资扩股是消费金融机构扩大经营规模、提升抗风险能力的重要举措。自2018年以来,消费金融公司便迎来增资潮,2019年增资热仍在持续。
据了解,2019年共有10家机构完成增资变更,具体包括招联消费金融、杭银消费金融、长银五八消费金融、中原消费金融、兴业消费金融、河北幸福消费金融、陕西长银消费金融、哈银消费金融、包银消费金融、中银消费金融,合计增资65.72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9年的增资潮中,招联消费金融是增资后注册资本最高的公司,达38.6亿元,包银消费金融则最少,仅为5亿元;中原消费金融单笔增资金额最高,达12亿元,包银消费金融增资则最少,为2亿元。
有业内人士指出,消费金融机构增资热,一方面是为了符合监管要求,增强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扩大业务规模。随着P2P、套路贷等机构出清,市场空间将进一步释放,消费金融行业增资需求加大。
此外,在监管趋严之下,消费金融从传统渠道获取资金难度增加,成本也相对较高,除了增资扩股,不少消费金融公司开始发行资产证券化(ABS)以降低融资成本获得竞争优势。发行ABS也因资金量大、稳定且成本较低等特点,正逐步成为消费金融公司重要的资金来源。
2019年12月,马上消费金融首单ABS—“安逸花”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发行规模20.9亿元,创下持牌消费金融公司首期ABS发行最大规模记录。捷信消费金融全年共发行四期ABS产品,总规模达114.5亿元,创下持牌消金公司年度发行最大规模纪录。
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消费金融ABS共发行102期产品,发行规模达到3025.67亿元。截至2019年12月底,共有9家消费金融公司获批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资格,其中捷信、中银、兴业、锦程、苏宁、马上,6家消费金融公司发行了信贷ABS产品。招联、海尔及湖北消费金融尚未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
随着市场空间进一步释放,消费金融公司资金缺口变大,以及传统融资途径口径收窄,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将有更多消费金融公司重视ABS这一发行渠道在优化资金结构、降低融资成本方面的作用,ABS发行或将呈现常态化。
未来趋势:行业分化加剧
2019年10月,两高两部下发《关于办理非法放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放贷意见》)。明确指出,超过36%的实际年利率为非法放贷行为,另以介绍费、咨询费、管理费、逾期利息、违约金等名义和以从本金中预先扣除等方式收取利息的相关数额都应计入实际年利率。
《放贷意见》首次明确了借贷利率36%为界限,虽然其主要目的是打击从事超利贷、套路贷、超短期现金贷等超高利违规平台,但是同时也加速了整个消费金融行业的清理整顿。《放贷意见》颁布之后,有多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收到监管指导。
2019年12月30日,有媒体报道称,兴业消费金融被福建银保监局要求IRR年化利率降低至24%,金美信也已将利率调整至24%以内,而且马上、招联等头部消费金融公司内部高层也开始要求调整利率。
消息爆出后,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是否应将贷款年化利率降至24%以下,成为行业的热议话题。有人认为这是监管整顿消费金融行业乱象的重要举措,也有人认为,压低贷款利率会使一部分收入相对较低或收入波动较大的下沉群体享受不到合适的金融服务,从而有悖于普惠金融的初衷。
随着互联网巨头、科技公司、产业巨头们的纷纷入局,不同股东背景之间的异业合作也将加强,从而在资本、流量、科技以及场景方面形成优势互补,强者恒强,因此带来的行业分化也将加剧。
随着套路贷等整治推进,市场空间将进一步释放,行业资本也将加速傍身持牌消金公司以谋出路,2020年消费金融行业增资一定会持续。至于IRR利率上限设定为24%是有利于消费金融行业的溯本清源还是有悖于普惠金融的初衷,还需要市场检验给出答案。
来源:互联网金融新闻中心
声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心出品必属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