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二胎时代的来临,家里的老人们日益成为照看小孩的主力。许多老人承担了小孩日常饮食起居中的大部分工作,自然免不了二者之间的亲密接触。
乙肝作为一种高携带率的传染病,在老年人群中有着巨大的人口基数。那么,如果家中的老人是乙肝携带者,还能帮忙照看小孩吗?小孩会不会被传染上乙肝呢?这是不少年轻父母们时常担忧的问题。
5岁以下的儿童是乙肝感染慢性化的高危人群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发的肝脏疾病。如果HBV在6个月内被清除,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一般不再感染HBV;如果HBV持续6个月仍未被清除,则可进展为慢性乙肝。HBV感染时的年龄是影响慢性化的最主要因素,新生儿、婴幼儿由于其免疫脏器尚未发育完全,免疫功能相对低下,一旦感染了HBV,一般难以将其清除,相对于5岁以上的人群更容易发展为慢性乙肝。
据流行病学统计,在新生儿、婴幼儿HBV感染者中,分别有90%和25%~30%的人将发展为HBV慢性感染;而5岁以后的HBV感染者仅有5%~10%发展为HBV慢性感染。因此,新生儿、婴幼儿确实需要重点预防乙肝感染。
小孩必须与乙肝携带者完全隔离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弄清楚乙肝是如何传播的。现代医学已经证实,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母婴和性接触传播,日常生活接触一般不传染。血液传播主要见于共用注射针头、不安全注射、输注感染了HBV的血液制品等;母婴传播则主要发生在婴儿出生期,大多是在分娩时接触了HBV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而感染;乙肝病毒一般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
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在体内没有保护性乙肝表面抗体的情况下,口腔溃疡、胃溃疡等患者由于消化道屏障被破坏,与乙肝病毒携带者或患者共餐可能存在被感染的风险。
日常生活会感染?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制订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特别说明: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HBV。
虽然弄明白了乙肝一般不会通过日常生活传播,但还是有些朋友会说,如果老人不小心流鼻血了,而小孩身上恰巧有个伤口,那有没可能被传染呢?我承认这个朋友不是杞人忧天,但是您可能忘了,小朋友们出生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接种乙肝疫苗!要知道接种乙肝疫苗后乙肝感染的阻断率超过90%。目前,接种乙肝炎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最有效的办法。
注射乙肝疫苗就没事?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如果帮忙照看小孩的老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或乙肝患者,还要特别注意以下卫生及生活习惯:
不要把食物嚼烂后再喂给小孩吃;
将内衣分开洗晒,毛巾、牙刷等洗漱用品尽量分开用;
指甲剪、剃须刀及易造成出血的器具不要共用,并放置于小孩不容易接触到的地方。
来源:长沙市中心医院健康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