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这部纪录片介绍的土澳致命动物,我庆幸自己在中国长大

2019-12-13     SME科技故事

土澳奇葩事多,这个印象可能已经深入世界人民的骨髓了,但除此之外,土澳的生活还处处充满着危机,你不知道那些不起眼的动物其实背着好多条人命。

这部来自国家地理的纪录片《动物奇兵》系列的主持人迈克本身就是一位病毒学家,对流行病传染病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他在这个系列中走遍世界,带我们去看最特别最致命的生物,甚至也会亲身体验一下痛苦的滋味。

第一集,迈克博士就深入到土澳的内陆去会一会那些可怕的玩意。他的第一站是澳洲西南部的广阔牧场。农场主神秘兮兮地说给迈克准备一个礼物,打开一看是从屠宰场拿来的病羊内脏。

一块肺一块肝,上面都充满了鸡蛋大小的囊泡,每个囊泡中含有数万只寄生虫的幼虫,这种病也因此叫包虫病,是由一种叫细粒棘球绦虫引起的。

细粒棘球绦虫在牛羊体内发育为幼虫,又在狗的体内成熟产卵,经粪便排出再次感染牛羊,这样就完成了它的生命循环。如果人不幸接触到了狗排出的虫卵,感染后的下场和牛羊一样,所以不要轻易和经常吃生肉的狗有亲密接触。

包虫病其实也不是土澳特有,全世界的牧区都有,只是土澳地广人稀,牧场规模大又比较依赖牧犬协作,给了寄生虫得天独厚的传播条件。澳洲每年约有50人得包虫病,一旦感染治疗非常困难,最有效的办法是手术取出,但过程中极易释放出囊泡中的幼虫导致复发。

接下来搞点土澳特色的动物——澳洲灌木蝇。这种蝇类也是和牧区息息相关的,因为它们一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有吃不完的屎,所以人类帮它们圆梦了,这里遍地都是牛屎。一头牛每天可以生产10-12坨牛屎,而一坨牛屎可以孕育出3000只苍蝇,对灌木蝇来说这就是天堂。

如果它们只是吃屎其实问题不大,毕竟也是个尽职尽责分解者,但是灌木蝇会往动物的口、鼻、眼、耳里钻,因为澳洲缺水,而动物的五官是最好的水源,还能顺带摄取一些蛋白质。它们也不会叮咬人或动物,但是会传播可怕的疾病。灌木蝇可引起严重的沙眼,除了会导致失明之外,还可能有眼睑内翻、睫毛倒插等后遗症。

为了解决灌木蝇泛滥的问题,土澳人民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引进别人畜无害的吃屎分解者,比如素有屎壳郎之称的蜣螂。它们以屎为家,它们铁嘴无情,每天能消灭至少相当于自身体重的牛屎。有了这个强劲的对手,灌木蝇自然也就猖狂不起来了。

除了牛的身下事,还有羊的身上事。羊产羊毛,也就需要人来剃毛,不过在剃毛过程中,工人一般都会感染过一种很恶心的疾病——传染性化脓皮肤炎。

这种传染病主要在羊群中流行,但在工人给病羊剃毛的过程中,有可能接触到从病羊身上掉落的皮痂,如果恰好有开放的皮肤伤口就会感染。感染后全身各处都有可能产生溃疡和恶心的脓疱,一旦发病无药可救,但是幸好这种病并不致命,6周之后便能痊愈,大多数工人都曾得过这种恶心的传染病。

在土澳荒芜的内陆,人们开上汽车以前是靠骆驼代步的。骆驼这些年来也都非常适应这里的环境,以至于现在澳洲拥有全世界最大的骆驼种群,甚至能反向出口到沙特阿拉伯。于此同时骆驼也带来了一些疾病。

骆驼身上有一些温暖潮湿的犄角旮旯,真菌会在这些地方滋生,引发皮肤癣。而这些真菌同样也会感染人类,感染足部就是脚癣,如果感染手部或者脸部就很麻烦了,皮肤发红呈鳞片状。如果不幸长在头上,则会造成永久性脱发,说到这里迈克博士表示我已聪明绝顶,丝毫不虚。

澳洲内陆还有很多神奇之处,因为地广人稀,城镇与城镇之间的距离可能超过1000公里,每次出门都有可能是长途奔袭。不过在景色优美一望无际的公路上驾驶似乎也是别有一番风情,然而,在澳洲内陆开车一不小心就有可能铁车子变铁棺材。

罪魁祸首其实是泛滥成灾的袋鼠。袋鼠喜欢在夜晚黄昏时和清晨拂晓时行动,而在日夜交替的这个时间段,光线的变化会影响人眼对事物的判断,这时候突然从路边跳出一只铁憨憨袋鼠,你可能会恐慌得猛打方向盘狠踩刹车,如果你这么做了翻车也就离你不远了,车毁人亡也不是不可能的。

每年这样的事故是内陆地区发生最多的,单一家保险公司在一年里就能接到7000起这样的事故报告,平均每天足有20起之多,有些保险公司也会拒绝为夜晚发生的撞袋鼠事故赔偿,因为实在太多了。在澳洲,如果遇上突然冲出的袋鼠,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冷静地撞过去,千万不要高速转向避让,这些经验来自路边那些车辆残骸的车主们。

限于篇幅,这里就省略了土澳传统的蛇虫鼠蚁,什么太攀蛇、西部拟眼镜蛇、红背蜘蛛、漏斗蜘蛛、白尾灯蛛……澳洲有毒的东西真的不少,实际上这部7集的纪录片里有2集都是关于澳洲的,这一集地点在内陆地区,主要介绍一些和生活比较近的致命动物,而另一集将会去到昆士兰,介绍更多海里和丛林里的动物。

不知道你看完我的简短介绍有没有一丝觉得自己能在中国长大很幸运的感觉?如果没有建议你多看几集,一定能更深刻地体会“危机四伏”的含义。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JuSDW8BMH2_cNUgA1Y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