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区的衰落,是必然的

2019-08-24     大胡子说房

很多去过长沙的人从五一广场走到太平老街,再走到湘江中路去看湘江北去,远望橘子洲头。

而在这一路上,你会看到高耸入云的长沙地标国金中心IFS、曾经承载了长沙商业辉煌的王府井百货、解放西路上年轻人最喜欢蹦迪的苏荷酒吧和乐巢酒吧,还有老远就飘出臭豆腐香的太平老街、小吃云集的火宫殿,还有学生伢子人手一杯的茶颜悦色。






夜幕下的长沙,灯火阑珊、活色生香。



这条号称全长沙最繁忙的五一大道,见证了长沙城的变迁。

1952五一大道建成,将原本长沙火车站到湘江港口码头的距离,缩小到4.4公里,从此确立了长沙以五一路为城市中轴线,向南北两厢发展的战略。




50年代刚刚新建的长沙市五一路,一直到80年代都号称湖南第一路。右侧那栋建筑为中苏友好馆,门口还可以看到一幅列宁画像。后来,中苏友好馆成了长沙口腔医院。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长沙最繁华的市中心依然在五一大道。




变化的除了街道两旁的风景,便是五一大道人行路上的梧桐树早已被砍掉,两车道扩到四车道再扩到六车道,时至今日,已经八车道,但还是一样拥堵不堪。

在五一大道开车,你得小心翼翼,唯恐自己眨了一下眼撞了人;在五一大道走路,你更得小心翼翼,因为你不仅要担心自己被车撞翻,还要担心被人撞翻。

看来,砍了几棵梧桐树,并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毕竟连人走路空间都没有了,又怎么会有树的生存余地呢。

然而,五一大道上的拥堵、狭窄、局促,并不是只有这条城市主干道才独有,而是整个老城区都是如此。

绿化稀少、房屋密集、路网混乱交错...长沙老城区甚至比全国其他城市的老城区还要更满载。




毕竟,从1952年五一大道建成,不仅仅是拉近了火车站到湘江港口码头的距离,更确立了长沙以五一大道为城市中轴线,向南北两厢发展的战略。

而这57年来,长沙市中心就一直在这条五一大道上。

长沙政治、商业、教育、医疗全都集中在这条短短的五一大道上,而长沙817.5万人,大部分集中在老城区上。

太拥挤了,真的太拥挤了......

长沙还有大把的土地,城市发展还没有走到要啃老城区存量土地的地步。




况且长沙老城区的拆迁也是不好拆的。

当黄兴路的老业主拿出解放前的地契,堪比文物一样的东西,你说老城区要怎么拆?怎么拆得动?

城市新老中心的轮替,是必然的,长沙老城区的衰落,也是必然的。而且,背后还有是土地财政在推动。

而深圳仅仅是40多年的城市历史,市中心都已轮换了几波,从罗湖到福田,再到现在的南山。







其实,早在1972年,长沙就已建成了湘江大桥(现橘子洲大桥),使五一大道与河西麓山路对接。

但是长沙真正迈过湘江重点发展河西,是2007年,距离河东河西相连,已经过去了35年。

而且长沙是在河东已经完全满载,扩无可扩之下,才想起河西还有大片的葡萄园净地可供利用。



长沙发展河西,确实是晚了一步的,但可能正是因为晚了一步,不至于让河西沦为像河东一样建筑物密集、路网混乱交错、土地利用低效的城区,而是有空间在一片空白的土地实现新长沙的抱负。

现在的长沙城市结构非常清晰:奔流北去的湘江水、静卧江心的橘子洲、屏西而立的岳麓山。

那么在河东老城区之后,接下来的城市中心唯有可能在河西的梅溪湖和滨江。




所以长沙除了有限价红利之外,还有极其强烈的城市扩张红利,正处于新老中心更替的过程。

而且梅溪湖距离老城区五一广场也非常近,就仅仅只是7公里,几个地铁站的距离,城市并不是跳跃式的发展,而是紧密连接的。

摸索多年,长沙终于有了清晰的城市的发展思路,也值得庆幸的是,现在的梅溪湖和滨江,你是可以很明显看到其中蕴含的爆发力:滨江CBD、麓谷高新区,还有梅溪湖的产融结合。



我们来对比一下五一广场和梅溪湖的卫星图,看看他们的差异。




主要分为3方面 :

1. 绿化

梅溪湖规划了湖滨公园、江滨公园、山景公园,还有非常好的道路绿化,小区内也有好绿化,营造了很好的公共空间。

2. 路网

老城区的路网混乱,无法扩路,而梅溪湖都是几乎都是双向8车道,还规划了人行道、自行车道,交通顺畅,而且社区内部道路还讲究人车分流。

3.房子品质

老城区房子陈旧落后,很多都是单位家属院,没有电梯,停车位不足,物业差,居住品质不高,梅溪湖都是设计现代的商品房,从社区到产品,更符合年轻人的居住需求。




老长沙不要不相信,当你走出长沙,你会发现老城区的衰落是必然。

杭州的市中心从西湖区变成了钱江新城,苏州的市中心从姑苏区变成了园区,武汉的市中心未来也会从汉口变成光谷,长沙没有理由例外。

梅溪湖和滨江还有很长的故事可讲,而曾承载的历史荣光的五一广场,要让位了。

滨江


很多老长沙人所钟爱老城区的原因多是因为地段和学区,随着城市新老中心在更替,这些因素也会越来越淡化。

关于地段,梅溪湖和滨江都有地铁,我想,有了地铁之后,年轻人应该是不愿意窝在老城区的,会更愿意买房买在崭新的新城区。

关于学区,长沙的梅溪湖展示了:教育资源也并非是不可转移的。

只要片区足够优秀,一样可以成就名校。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梅溪湖不止是引入一个名校,而是多个名校分校的集聚效应,从而使得片区内所有的小区带的都是优质学位。

硬件设备可以重建,名校分校反而更有空间去建设更好的教室、实验室、多功能媒体室、图书馆。

至于老师和生源,梅溪湖的各分校也有将本校老师往名校分校疏导。

而且规划高端的梅溪湖,生源是比老城区要更好的,毕竟,能买下金茂府,也是长沙相对优质的家庭了。




当然全国也有例外,不是所有城市中心未来都会迁移。

北京,北京集聚的政治资源,决定了北京市中心永远在东西城区,通州再多也只是个副中心,也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

厦门,厦门的地形是全国最特殊的,市中心在一个岛上,由于天然地形原因导致的主城区与郊区的割裂,再加上一线海景的加持,决定了厦门市中心一直都会在岛内。

虽然厦门也在规划发展翔安南部新城,但最好的商业、教育、资源都是在岛内,翔安新城要想成气候还是很难。

真正的城市新中心迁移,其实都是符合城市发展方向的,也不要被打着城市中心迁徙的概念来卖房子的坑盘给收割了。

走过长沙,我越来越笃定一点的是:老城区的衰落是必然的。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IasCm0BJleJMoPMAkS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