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突破地段集中大量兵力兵器,准确有效使用快速集群,苏军斯大林格勒反攻完胜
在接下来的库尔斯克反攻战中,苏军再次体现了这一特点。
经过1周的防御,苏军于1943年7月12日实施反击。战役主要针对两大方向。
一个是盘踞在奥廖尔突出部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所属坦克第2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库尔斯克会战中德军主要防御地带纵深5-7千米,由三道阵地组成。第一道纵深1-3千米,有3条绵亘的堑壕,堑壕前有防坦克和防步兵障碍物。第二道纵深1-2千米,有1-2道堑壕,与前沿距离2-2.5千米。第三道1-2条堑壕,离防御前沿4-5千米。各个阵地内建立了支撑点,支撑点有各种发射点:露天、土木质或永备。第二防御地带在前沿10-12千米纵深内,通常由1道阵地构成,阵地深度1-2千米。
德军整个防御战术地幅由两个地带组成,全纵深12-15千米。各地带构筑有完善的堑壕、交通壕配系以及大量火力发射点;而在战役纵深内还构筑了若干中间防御地区,整个德军防御全纵深达到150千米。
苏军为此投入了3个方面军,即西方面军左翼、布良斯克方面军和中央方面军。战役企图是从北、东、南三面向奥廖尔方向实施相向突击,分割敌军集团并将其各个歼灭。
苏军部队开赴库尔斯克
各方面军部署如下
西方面军左翼,下辖近卫第11集团军、第50集团军,进攻地带宽度70千米、突破地段宽度20千米,每千米突破地段有火炮183.1门、坦克30.7辆
布良斯克方面军,下辖第3、61、63集团军,进攻地带宽度158千米、突破地段宽度30千米,每千米突破地段有火炮173.7门、坦克18.6辆
中央方面军,下辖第13、48、70集团军以及坦克第2集团军,进攻地带宽度150千米、突破地段宽度36千米,每千米突破地段有火炮104.9门、坦克40辆
另一个是在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的德军第4集团军等。德军建立了7道防御地区,全纵深90千米。防御战术地幅结构与奥廖尔相同。
苏军战役企图是:以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草原方面军相邻两翼部队实施强大突击,将当面敌军集团分割为两部分,尔后对哈尔科夫敌军集团实行深远包围,并协同西南方面军第57集团军将其消灭。
沃罗涅日方面军,下辖第27、40集团军,进攻地带宽度160千米、突破地段宽度20千米,每千米突破地段有火炮215.8门、坦克70辆
草原方面军,下辖近卫第5、6集团军,第53集团军以及近卫坦克第1、5集团军;进攻地带宽度90千米、突破地段宽度11千米,每千米突破地段有火炮230门、坦克42辆。
库尔斯克战役反攻阶段
在奥廖尔方向上,苏军依旧如前,将兵力兵器集中于主要突击方向,各集团军都以1-2个坦克军做为扩张战果梯队,而且希望进攻要昼夜连续进行。
与斯大林格勒反攻相比,苏军在主要进攻方向进攻的步兵部队一般都有2-3个梯队,这样使得进攻部队可以增强突击力量,及时扩张战果。
而在炮兵使用上,各集团军都建立了破坏炮兵群、远战炮兵群、火箭炮兵群与高射炮兵群。在某些集团军的炮火准备过程中,还首次规定了试射和破坏射击阶段。
装甲部队使用也有了新的变化。自行火炮首次编入直接支援步兵的坦克群,坦克军编成集团军的快速集群,而坦克集团军首次做为方面军的快速集群使用。
战役进行中,主要方向的西方面军近卫第11集团军7月12日当天就突破敌军主要防御地带,当日下午集团军的快速集群坦克第5军(坦克136辆)就投入博尔霍夫方向,随即该集团军得到方面军预备队坦克第25军支援,到了7月19日包围了敌军博尔霍夫集团。为了彻底歼灭当面敌军,方面军将统帅部预备队转隶的坦克第4集团军(笔者注:7月18日,大本营命令转隶给西方面军,直到7月24日才到达该方面军)在7月26日也投入该方向作战,之后使得布良斯克方面军能够在7月29日解放该城并歼灭敌军集团。8月初,坦克第4集团军转隶布良斯克方面军,企图突破德军奥廖尔-布良斯克铁路线,但在8月6日-8月8日连续三天激烈作战仅前进23-25千米,未能突破战役纵深。而近卫坦克第3集团军7月14日开始转隶给布良斯克方面军,进攻突破地段16千米,每千米火炮和迫击炮43门、坦克50辆,德军相应为火炮和迫击炮35门、坦克10辆。在随后的7月19日-8月10日,该集团军先后7次努力突破德军防御和进入战役纵深,但成果有限且伤亡重大,损失了60.3%的T-34坦克和72.9%的T-70坦克。
奥廖尔进攻战役
在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方向,苏军的沃罗涅日方面军近卫第5集团军战役密度高达每1.5千米1个步兵师,每千米进攻正面有230门火炮、坦克和自行火炮70辆。
不仅各集团军而且在主要方向作战的军都建立了破坏炮兵群。独立坦克军和机械化军做为快速集群使用,坦克集团军同样首次成为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快速集群。
8月3日5时,苏军开始炮火准备。之后,苏军在徐进弹幕中转入冲击,2小时内占领德军整个第一阵地,向纵深推进了1.5-2千米。之后,苏军陆续将第二梯队投入战斗,而德军的抵抗也不断增强。苏军在主要突击方向经过5小时作战推进了4-5千米。12时-13时,坦克第1集团军和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的先遣旅开始投入战斗,之后两个坦克集团军主力开始突破德军第二防御地带,特别是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助理在行进间突破对方第二防御地带,到18时已向纵深前进了20-26千米。由于突破了德军的防御地带,到8月7日日终,苏军突破正面已达120千米,各坦克集团军向纵深推进了100千米,各集团军推进了60-65千米。
当然,由于哈尔科夫的重要性,战役过程中德军先后进行2次大规模反突击,不过苏军最终凭借方面军的快速集群坦克第1集团军并在近卫坦克第5集团军等部支援下最终取得作战胜利。
别尔哥罗德-哈尔科夫战役
这次反攻对于苏军来说,是首次尝试突破敌军预有准备的纵深梯次配置防御,并随即发展战役胜利。应该说,苏军最终能取得战役胜利,得益于
-各方面军和集团军都建有强大突击集团,各方面军首次拥有了坦克集团军做为快速集群,各集团军也拥有了坦克军等庞大的坦克机械化兵团。
-部队与兵团战斗队形由以前的一个梯队改成纵深梯次配置。
-直接支援步兵的坦克密度平均达到每千米15-20辆坦克,高于斯大林格勒反攻密度,实战表明,这个密度突破敌军纵深梯次防御还有不足。
-坦克和机械化军成了集团军扩张战果的基本工具,而坦克集团军则成了方面军的扩张战果梯队,不过用它们完成对敌军预有准备阵地防御实施突破,只能说在一定具体条件下可以使用,但通常导致坦克大量损失,严重削弱坦克部队实力。
可以说,战争第二阶段的苏军历次进攻战役(斯大林格勒反攻,库尔斯克反攻等)已经达到了相当成熟和完善的地步。这为苏军在战争第三阶段,实施更大规模地进攻战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苏军缴获的德国SIG33型150毫米榴弹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