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台已经在市场上停售的车型了,也是当年奔驰的入门级别SUV,它就是GLK。GLK硬朗的线条或许会让你误以为这是一台硬派的越野车,实则不然,GLK是一台典型的城市SUV。虽然他的四驱系统很强大,外观也很硬朗,但是车身结构还是将它受制于一台偏公路性能的SUV。如果你去走泥泞的田间小路,GLK绝对不会让你失望,如果要是穿越茫茫戈壁,它还真的没法完成你的愿望。
这台GLK 的遭遇或许能够在某些方面给你提个醒,它在穿越了东北雪原之后,减振器彻底的就被搞坏了。
城市SUV没法干重度越野的事在这台GLK身上被体现的淋漓尽致,其实我真的想知道东北雪乡到底是怎么样的路况,难道是在原始森林穿越了吗?
你没看错,这是在拆卸减振器。左后车轮的减振器已经被强大的冲击力撞弯了。在行驶起来发出了断断续续的异响,车主在从雪乡返回之后,异响就开始出现。并且在这种状况下还持续行驶了接近2000公里,真的艺高人胆大啊!
被拆卸下来的减振器,可以清楚的看到下方的减振器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形。原本刚直挺拔的它现在被彻底的掰弯了,如果这样的减振器是你接受的极限范围,那么接下来的场面足够惊掉你的下巴!
这是用来固定减振器的塔顶,减振器的一端跟悬架相连接,另外一端跟这个塔顶相连接。那个孔洞不是厂家制造出来的,而是减振器的顶端将塔顶的蒙皮顶穿了。
下面看起来不是没那么的直观,上面的这个角度就比较明显了。即使是对汽车从来没有过任何了解的人也能够知道这个孔洞是那么的突兀,并且极度不正常。塔顶位置的车身板材已经是足够厚了,至少在1.5mm左右。要知道能够将它击穿需要多么大的冲击力,那真的是一副我不敢想象的画面。
这是右侧后方的减振器塔顶,这才是它应该有的样子嘛! 对机械有一点了解的人或许会发现,这个塔顶是有加强劲的,也就是凸起曲折的部分可以增强板材的抗冲击能力。但是在减振器面前,也是一样的无济于事。
如果不是今天跟换减振器,作为车主的你或许永远都不会有机会见到减振器塔顶是在什么地方。这是在将后备箱几乎所有的覆盖件拆下来之后看到的景象,只是拆卸这些覆盖件就已经花费了我大约近四十分钟的时间。
新的减振器已经安装到位了,其实下部分很好安装,只是通过一颗螺栓进行固定。后部悬挂系统并没有采用麦弗逊结构,所以在更换减振器的时候还是很容易的。如果要是前部的话就会比较麻烦,非常耗时间。
另外一侧也已经装上了,虽然只是坏了一个减振器,但是需要同轴上面的两根减振器一起更换。因为新旧减振器的回弹能力不一样,不同时更换的话,行驶起来车子会非常的晃。
安装减振器塔顶的固定螺栓,一共是两颗。这种底盘布局行驶只是在承载式车身上能够见到,在非承载式车身上,完全是另外一副景象。非承载式车身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带大梁的车身,一般的越野车都是采用的这种车身机构。它的底盘是固定在大梁上的,不与车身直接接触。
恼人的内饰覆盖件,拆卸是一件非常考验技术含量的工作。因为几乎所有的固定卡扣都是塑料材质的,在寒冷的北方,这些卡扣是非常的脆。一不小心就会导致卡扣碎掉,并且内饰板拆卸最大的弊端就是拆了之后会产生异响,不存在异响是不可能的,只是大与小的问题。
算是有了一点摸样~ 装的速度远远的要比拆的要快的多,因为所有的固定卡扣都是单向的。也就是只可以向一侧行进,可以理解成鱼鳞走向吧。只要拆卸就会对卡扣造成损伤,所以很考验手法。
内饰板已经全部都装配完毕了,有一个细节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安装车轮的时候要用扭矩扳手。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秉承着匠人精神的技师貌似很多人都已经将这个最基本的要求忘记了。至于扭矩扳手的重要性,就不用我在这里重复了吧~
奔驰GLC是GLK的全新换代产品,更加圆润的造型想必会吸引更多人的购买欲望。但是对于钢铁直男来说,可能会有一点失望。毕竟外观上不再那么的硬派了,当然你也可以理解成奔驰是在硬逼着你买G系列越野车。
写在最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比较晚,车主对汽车的理解还在以外观论功能的时代。很多人对越野车和SUV之间的区别还在傻傻分不清楚,对汽车说明书更是直接丢到一边。很多汽车的功能和属性都在自己的摸索中开发出来的,既然主机厂已经明确的指示出了该如何做,直接按照做就是了。挑战权威的后果,就是自己很受伤。买车第一步,应该是仔细阅读说明书,而不是开着车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