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匠优品之皮影:用光影复原几百年前的世界,那是祖先精神的归宿

2019-12-12     名匠优品


一人唱尽千古事

双手对舞百万兵

三人挥舞古乐声


300多年前,陕西关中一带的村民开始流行一股休闲风潮——皮影戏。这其中,属华县皮影最为知名,被称为中国最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


皮影戏,分解开来是使用兽皮制作造型,并控制纤线在灯影下演戏,是将民间雕刻工艺、戏本编著、表演演唱结合在一起的形式。


· 1994年,光艺皮影社表演《西游记》

· 龙首,皮影作品局部


当代人看皮影的第一感觉一般都是质朴和原始感,甚至还有昏暗灯光下简单的人影移动带来的诡异感。


可当幕布撤走,看到皮影实物,大多数人都会惊叹于它的巧夺天工。它们精致生动,充满神幻色彩。


·火马形象



到底什么是这些雕刻师的灵感缪斯?


到明末清初时,各类民间小说逐渐成熟,形成很大影响力。这就相当于一堆大IP成形,并迎来第一次影视化。


·水漫金山寺


也许是对自然的未知,或受宗教影响。古代人对神怪的想象一直没有停止。在华县皮影戏中,神怪形象大部分来源于中国古代神怪小说的两个中坚力量——《封神演义》、《西游记》。



艺术家邬建安则给出了另一个解释,皮影戏最接近鬼神题材是因为可操纵角色上天入地,喷火,断头等,它在超自然领域有天生的表演优势。


·随着剧情展开,火老虎会一分为二

· 大闹天宫

·皮影镂刻技法有二,分为“阳刻”——凸起刻画,“阴刻”——凹进刻画。它们会产生不同的阴影和层次。图为二郎神身边的天狗,阴刻画

·神仙出场必备的祥云


说道中国神怪宇宙鼻祖,不得不提《山海经》和《白泽精怪图》。据说《白泽精怪图》曾经一度是居家必备妖怪指南。要是在家里看到精怪,拿出此书找一找就知道其种类,技能以及应对办法了。


“家有白泽图,妖怪自消除”,这句口号据传出自禅宗语录。


·《白泽精怪图》 局部


雕刻艺人们不光依托古本文字的描述,还要根据戏本内容,再加入自己的观察。造型角色和故事相辅相成,才能让幕布里的一切,既合情合理又天马行空。


·这幅清朝的《青狮吐八宝》,讲的是《封神演义》里的财神赵公明让青狮吐出八个宝贝,还配有小诗一首“此地风光好,青狮吐八宝,吐在吉庆地,富贵直到老”



时代更迭,慢慢积累下来的文学作品将庞大且交错的神怪系统大致分为了神仙,神兽,妖精,魔,鬼,怪。简而言之,有正有邪,有高有低,同样遵从人类社会的等级。


· 龙王形象


比如大家都熟悉的《西游记》中的龙王主管降雨,更像是个上班族。在皮影造型上,还会跟底下的蚌精,龟丞相,夜叉一起穿官服。


龙王在造型和动作上更趋向于人类社会,还得给天庭打工,少了神话中威慑力和庄严感。


·水怪出巡


再看看皮影里的八大神仙,一个个都气宇轩昂,不光祥云伴身,还都有两个坐骑。传说中毕方就是给黄帝驾车的神鸟,封神演义中姜子牙的坐骑是“四不像”,其形象酷似麋鹿。


<< 滑动看八仙过海 >>

<< 滑动看八仙过海 >>


《礼记》当中记载,“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这也是中国人最熟悉的四大神兽。


在这些文字基础上,皮影制作者们更是开发了一系列视觉符号,区别每一个种类。



不同的妖精们也有不同的性格标签。比如九尾狐是《封神演义》中妲己的原型,带有魅惑邪恶的色彩。但在最初,九尾狐可是瑞兽,还有“子孙繁息”的喻意(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原始社会的生殖崇拜,认为九条尾巴有繁多的含义)


这也是皮影角色如此丰富的一大原因,每一个妖怪,都有具体的技能和善恶。如果角色背后的文化象征变了,对应的形象也会有改变。


·蛇精头上的原型,看起来小巧可爱,《白蛇传》

·西游记火云洞的兽鸟不怕火,雕刻师们为呈现这个技能便让它们被火苗包围,甚至嘴里还能喷火

· 火龙形象


“氐人国在建木西,其为人,人面而鱼身,无足。”——《山海经-海内南经》。在其他中国古籍中,这样的人鱼也被称为鲛人


关于鲛人的传说就有唯美色彩,跟丹麦安徒生创作的美人鱼有异曲同工之妙。


东晋干宝在《搜神记》中写道:“南海之外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泣则能出珠。” 哭泣的眼泪可以化为珍珠,这项技能真的是很浪漫了。


· 人鱼怪形象


“有个叫景生的人,救了一个被流放的鲛人。这鲛人只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每次饭后一定要去池塘沐浴,浴后就蹲在黑暗的角落里,不说话也不笑。这之后,景生喜欢上了一位美女,可女方家却坚持要上万颗珍珠作为聘礼,景生根本没有家底,最后一病不起。眼看着他快要死了,这救来的鲛人伏床大哭,泪珠尽化为珍珠。最终鲛人为景生凑满聘礼,之后便赴海而没,不知去向。”


——清,沈起凤《鲛奴》摘自中国国家地理出版的《神鬼记》


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在这上百上千个神怪轮番登场的光影里,其实仅用5位皮影艺人呈现。


“一人唱尽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三人挥舞古乐声”。


他们大部分没有受过专业系统的训练,都是通过拜师学艺,口口相授。


·华县皮影艺人在演出路上


时至当下,小小的幕布消失于街巷,乡村,却走进了电影院。让人感慨的是,人类爱看戏的本质没有变,原来的媒介形式却无可挽回的陷入困境。


·皮影社下乡


但皮影戏仍在被研究,被传承。几百年间,它一直扎根于民间,也把那些上天入地的形象镂刻在几代人心里,像经典动画“葫芦兄弟”的制作就借鉴了皮影戏。


·雕刻师十分注重细节特征,驼背,白发,平而向前的下巴用来表现老人形体、线条镂空表现皱纹等等


在未来,它的艺术性值得被再度挖掘。因为幕布里,有一个集合了古人想象力的巨大世界。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DHQT-G4BMH2_cNUg7ZD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