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一条昼锦路,但估计听过这条路的人并不会很多,知道它来历的人更少,如果把昼锦的含义告诉你,会大吃一惊。今天我们就谈谈这条鲜为人知的昼锦路,其实它有很多故事。
有人说“昼锦路是老县衙的北面界线”,这是很无奈的说法,老县衙的真正北面界线应该是县后街,因为这条路已经消失,没了地标。
昼锦路位置
昼锦路很不起眼,从地理位置来讲,这条路原来是在县衙范围内的,应该是一条常人不能进去的小路,民国时期县衙拆除建民屋,这才成为真正的一条路,东至县基街(光启路),西到三牌楼路,中间与傅家街相交,全长不过百来米,而且很窄。
光启路街景
寻找昼锦路的出典要到三牌楼路上去,这条路上原来有过三座牌坊:昼锦坊、应奎坊、清显坊。
据《同治上海县志》记载,这三座牌坊是当时上海刘姓人家所建,这家族世代居住上海,其中刘庸在明永乐三年(1404)中了进士,官至监察御史。
刘庸有二个孙子——长为刘铣,次是刘钝。刘铣在京因贪污案入狱,弟刘钝闻讯后,告别新婚二天的娇妻赴京看望。在牢中刘铣向弟弟表示了思乡之情,兄弟二人长相十分相似,弟弟刘钝便买通了牢头,代替了哥哥坐牢。(这样好的弟弟那里去找欧)
哥哥急切回家,非但却没告诉父亲自己坐牢和弟弟替代之事,还反说弟弟在回家路上病死了,之后在家自在逍遥,看来忘恩负义之人自古就有。
可也正巧,牢中要找一位书法好的人来抄文件,弟弟刘钝被选中。人缘很好的弟弟得了官府的信任,通了官府的关节,替兄坐牢的事情为人感动,大家都瞒了,而且提前释放了刘钝,得以回家。
刘钝到了上海,哥哥刘铣的行为被揭穿,无颜面对族人,从此弃家出走不知去向,而刘钝也就此不愿做官。
好心人有好报,刘钝的儿子刘玙不但中了举人,官至福建建宁知府。时日长了,刘玙感到常年在外不能与家人共聚,难以孝父母,教子女,于是辞官回家,享天年。据记载,昼锦坊和应奎坊都是刘玙所建。
三牌楼路街景
昼锦路与三牌楼路相交的地方原来就是昼锦坊,昼锦路就是因此得名的。那么“昼锦”二字是什么意思?这就说来话长。
《史记,项羽本记》中有载: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这是项羽入关,破咸阳,部下劝项羽坚守关中可举大事。而项羽认为,咸阳宫殿已经被毁,因而思归江东,亦即衣锦还乡。
锦衣在古时就是金贵的有钱人的衣服,人穿衣服会在家中的镜子里照上半天。但说穿了,衣服还是出去给别人看的,要没人看,也谈不上锦衣,项羽的“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之说就是这个意思。
《宋史·王佐传》有载,宋太祖派王佐去视察大名府,临行时对王佐开玩笑讲:此卿故乡,所谓“昼锦”者也。意思是大名府是王佐故乡,这次去那里巡视,正好衣锦荣归。
那么衣锦荣归怎么就是“昼锦”?这就是奥妙之处。白日穿了锦衣在外,大家都看得到,那就可谓是衣锦荣归。但若把“昼锦”改为“夜锦”,那谁也没看见,这就是一场空。
说完了“昼锦”的出典,再来看它的发展,这里还有一段故事。“昼锦”是衣锦荣归,后来被越用越活,被引申为“隐归林下”。
昼锦路街景
北宋蔡沈的儿子蔡谟不但学问好,而且有一手好字,就是不愿受官府约束,对做官没有兴趣,皇帝为了表彰他的文才,封他一个“迪功郎”,叫他到学府任教授。可蔡谟并不领情,反而在府中悬了一块“昼锦堂”匾,意为宁可衣锦荣归,不愿在京做官。蔡谟还在“昼锦堂”里写了《昼锦堂记》,此书特奇,每一张纸只写一个字,以拼成一篇文章,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名作《百纳本昼锦堂记》。
回过来说前面那位主角刘玙。他特借《昼锦堂记》的故事,表示父亲刘钝和他绝意仕途的心意,建造了昼锦坊。没想到,这个已经消失的牌坊竟然有这样曲折有趣的故事,中国历史就是这样丰富灿烂。
昼锦路傅家街路口
昼锦路给了我们这样美好的回忆,其实,还有它附近的三牌楼路、四牌楼路、傅家街都有一个个美丽的传说。老上海就是这样神秘,看看已经没有什么可以写了,其实还有太多我们不知道的故事。
一条几乎被人们遗忘的路居然有那么多的闲谈趣闻,且不论真真假假,权且当茶余饭后的谈资了吧。
(本文原作者蔡康安)
看懂上海粉丝群
等侬来吃一杯老上海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