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记忆:姥姥的味道

2019-09-09   作家鬼谭

我6岁那年,姥姥52岁。

52岁在今天看来,还是年富力强,风华正盛的年纪,广场上早晚舞得最欢的,跳得最带劲的,就是50岁上下年纪的大妈们,他们或放歌,或劲舞,生命的活力正是旺盛的时期。可是在我的记忆中,50岁出头的姥姥,已经老的像90岁的老妪,满脸褶子,像千沟万壑遍布脸颊上,牙齿全掉光了,嘴巴瘪瘪的,一说话能听到噗噗的漏风声。走起路来,两条腿从来都站不直,猩猩一般曲着。我跟着姥姥上茅房,就看到姥姥的腿蹲不下去,总是把屁股撅得高高的撒尿。

饥荒中过来的姥姥,身体早早地就被摧残垮了,老得不像她那个年纪的人。

那大约是1963年左右,中国人记忆深刻的三年自然灾害刚刚过去,大食堂已经解散了,家家户户允许开灶冒烟了,姥姥也可以给我做好吃的了。虽然家里仍然缺粮食,仍然面临着饥饿的窘况,但是姥姥那矮小而又病弱的身影,却总是快乐地穿梭在灶房里,变着花样做一些好吃的给我。

我没有去过北京的菜市场,想想那个场面应该是很壮观的,像魔术广场一样,可以买到你想要的任何菜品。我只去过老家县城的小菜市场,但现在也是应有尽有,南方的,北方的,鸡鸭鱼肉到千百样菜蔬,大城市有的,小城市一样也不少。想要吃什么,随时随地都可以买到,每天可以变着花样的给全家人做各种美味佳肴。但在那个年代,乡下人的家中,只有盐巴,甚至连盐巴都缺,很多人家都每天吃淡饭,经常可以看到有女孩子十几岁就白了头发,据说就是因为缺盐的原因。姥姥的家里所有的调味品,也只有一样:盐。除了盐,再找不到任何可以调味的东西。

没有菜,缺粮,缺盐,缺调味品,但姥姥依然每天都设法给我做好吃的,不会让我饿着肚子。

姥姥最喜欢做的,是一种我们当地叫“炒粸豆”的食品。制作方法是,从土崖畔挖来一种发白的土,我们当地就叫“白土”。这种土很酥松,碾碎后用细筛子筛过,像白面一样细绵,然后放在一口铁锅里去烧,烧到白土沸腾,也就是开始冒泡,然后把用白面做成的面豆,放进冒泡的白土锅里去焙,直到焙得面条的水分干了,就用笊篱劳出来,放在席子上,用干净的毛巾去搓,把白土搓干净了,然后就可以吃了。这种炒粸吃起来酥、脆、香,即使牙齿不好的人,放进嘴巴里含一会儿,也会自动化开。而且久存不馊,放几个月都不会霉变。当地人出远门,或者孩子上学,家里就会做这种炒粸给带上,当做干粮。讲究的人家,会在白面里掺上花椒叶子,还有鸡蛋,这样做出来的炒粸豆,更香更酥。这也是我最喜欢吃的一种食物,饥荒年之前,几乎可以说是我儿时不离口的一种零食。

但是在自然灾害刚刚过去的年代,家里的面缸时常都是空的,哪儿来得白面能经常给我做“炒粸”吃呀!不懂事的我就缠着姥姥闹,又哭又吵的,闹得姥姥无计可施,只好答应给我做。

家里没有白面怎么办呢?姥姥便从地里挖来一种荠荠菜,还有一种马齿菜,合在一起,洗干净剁碎,然后把剁碎的野菜和进玉米面里去,做成炒粸豆的样子,放进烧沸的白土锅里去焙。不大一会儿,香喷喷的炒粸豆就出锅了。

我是头一回看到这种金黄中夹杂墨绿的炒粸豆,看上去非常漂亮,那股野菜被焙烤后的香味,直往鼻子里扑,还没等到姥姥用毛巾把土擦干净,我就急不可耐地偷抓了一颗塞进了嘴巴里。虽然烫得我直吸溜嘴巴,但那从未有过的香、酥、脆的味道,馋得我什么都不顾了。

我说:好吃!好吃!姥姥,这炒粸豆真好吃!

姥姥的脸上乐开了花。她满脸纵横密布的沟壑里,都是掩藏不住地笑。

姥姥说:好吃俺以后就天天给我娃做!

在那个食物极缺的年代里,姥姥给我做过各种各样的好吃的。我吃过姥姥做的软柿子玉米饼,软柿子玉米面窝窝头,还有马齿菜谷糠饼,玉米棒软柿子细谷糠窝窝头,如果是现在,可能都是很难下咽的食物,可在饥饿的年代,它们都是无与伦比的美食。我的记忆中,软柿子和玉米面做的各种食物,都是沙沙甜甜的,特别好吃。马齿菜饼也是香喷喷的,味道美极了。

但是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姥姥做的野菜玉米炒粸豆。那种香味,那酥脆,只有姥姥才能做得出来。姥姥去世后,我再也没有能吃到过那么香那么酥脆的野菜炒粸豆了。

姥姥最后一次做炒粸豆,是我六岁那年的麦收后。这一年麦子丰收了,生产队分了不少麦子,姥姥想要给我做一次纯白面的真正的炒粸豆。那天姥姥领着我,到崖畔去挖白土。姥姥一路走,一路不停地瞅着我笑。说,今天我给我娃做白面的炒粸豆。我说,姥姥我就吃野菜玉米面的炒粸豆。姥姥说,白面做的炒粸豆才是真的炒粸豆,野菜玉米面做的,那是姥姥哄我娃的。

但是,这天我最终没有吃上姥姥说的真正的炒粸豆。就在刚刚到达崖畔时,姥姥突然身子摇晃了几下就倒下了。我吓得趴在姥姥身上大声哭喊,我的哭喊引来 了村里人,姥姥被用门板抬着送到了城关医院,最终姥姥还是死了。

我长大后才知道姥姥当时是死于急性心衰。

那时我还不懂得“死”这个字眼,姥姥被从医院抬回来,我看到很多人都在哭,妈妈和舅舅、姨姨都趴在姥姥的身上放声大哭,于是我也开始放开喉咙大声地哭,大声地喊着姥姥。可是,姥姥再也没有回应我。

50多年过去了,如今炒粸豆已经成为我们当地一种名特产,有很多专门卖炒粸豆的门店。如今的炒粸豆都是纯白面做的,制作方法也有了改进,有的还用上了烤箱。炒粸豆里加上了鸡蛋、香油、十三香等等多种佐料,价格也变得很昂贵。我每次买来给在外上大学的儿子寄炒粸豆时,总要抓几颗品尝一番,但是我却怎么也尝不出来姥姥做的那种炒粸豆的味道,吃不出来那种野菜玉米面焙烤后的香、酥、脆。

我想,那只能是属于姥姥的味道。没有了姥姥,没有了那个年代,便没有了那种味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