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长莺飞春意浓,又到一年植树时。3月10日,在淅川县大石桥乡杨营造林点,车辆穿梭,机器轰鸣,工人们扬镐挥锹、扶苗培土;在老城镇岵山造林点,一个个石块砌成的树坑鳞次栉比,一颗颗新栽种的小树翠绿欲滴……从筑牢北方调水的生态安全屏障到打造环丹江口水库的生态隔离带,从让荒山秃岭披绿装到为田畴沃野挂上“致富果”,淅川植树造林跑出“加速度”。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淅川是守护丹江口水库的最后一道“生态防线”,库区的山有多绿,丹江的水就有多清。为了巩固脱贫成果,促进乡村振兴,淅川拽车上坡劲儿不松,该县在抓好疫情防控的同时,还抢抓时机,迅速掀起造林绿化热潮,通过及早谋划、创新机制、科技支撑、督导落实等系列举措,向荒山进军,让绿色生金。
未雨绸缪,绘就绿色画卷。为进一步提升绿化理念,打造绿化精品,提高绿化成效,去年4月,该县就组织相关部门多次赴外地学习造林先进经验、生态修复经验,深入乡镇实地谋划年度造林绿化工作;下发2020年度造林绿化工作方案,确定各乡镇造林绿化工作重点和目标任务;各乡镇快马加鞭开展土地流转、整地造林等工作,为冬春造林赢得宝贵时间。疫情难控,但挡不住造林的决心和步伐。今春以来,林业部门超前行动,成立造林、防火、防疫指挥部,协调办理相关通行手续,确保人员、苗木、车辆全部直达造林现场;组织人员蹲点驻守,搭帐篷,起炉灶,做好造林工人防疫检测;合理划分种植区域、分散作业、分时段推进、分批次进场、专业队机械栽植,抢抓造林时机。
创新机制,激活一池春水。创新造林模式,采取市场化运作,合同化造林形式,与企业和造林大户签订造林合同,按成活率兑付造林资金,大大提高造林成活率;创新资金投入机制,通过“用好财政资金、整合项目资金、打捆部门资金、吸纳社会资金”方式,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有效解决造林绿化资金不足难题;创新管护机制,对公益林实行封山育林,严禁放牧、采砂等行为,对产业林加强田间管理,科学套种、以套促管、提高效益;创新扶持政策,出台经济林果补贴办法,对连片发展的软籽石榴等主导产业,每亩补贴500元,新发展的大樱桃等水果每亩补贴300元,林下套种油牡丹等作物每亩补贴400元,鼓励林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科技引路,助力满地生绿。借助省林业局、许昌市对口帮扶机遇,定期邀请林业专家,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培育县、乡、村、户四级技术带头人;针对不同林业产业,制定技术标准和精细化管理方法,为全县林业产业发展提供遵循和指导;实行林业班子成员和技术人员分包乡镇责任制,对规划、整地、栽植、浇水、管护等环节进行技术指导;加强对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大户的管理,督促其配强技术力量,强化田间管理和技术服务,提高造林成效;疫情防控期间,完善科技服务模式,该县还积极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科技服务平台,采取“小群体、多批次”模式,组织农民技术员、林果技术“土专家”,示范嫁接、修枝、施肥等田间管理技术要领,多渠道实现技术指导不间断。
强化督导,确保满山披绿。该县把造林工作纳入绩效考评,列入“一把手”工程,明确责任,细化分工,确保年度任务圆满完成;实行县四大家领导包片区、绿化委主要成员单位包乡镇、乡村干部包公司包农户“三包”责任制,造林工作纳入全县重点工作督查台账,紧盯重点工程、重点区域,督促进度;制定林业工作督查方案,成立4个督查组分赴乡镇,对植树环节进行层层把关,做到“植一片、活一片、绿一片、美一片”;根据年度造林绿化任务,制定观摩台账,开展造林观摩,评比排名,奖优罚劣。
“淅川激情”催生“淅川速度”。该县新造林合格面积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县级前列,造林绿化经验连续多次在省、市推广,建成首批“省级森林城市”,全市首届 “两山”论擂台赛荣获第一名……淅川县大力开展国土绿化,改善生态环境取得了累累硕果。去冬今春,该县已投入造林资金3.9亿元,完成造林面积12.3万亩,占南阳市下达任务的93.8%。(特约记者 石雪帆 杨振辉 通讯员 葛玉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