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宜宾综合保税区 助推宜宾成为四川对外开放新高地

2019-12-26   西部看四川

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宜宾综合保税区

四川新闻网宜宾12月26日讯(李清凌 沈波 记者 周瑜原)12月25日,宜宾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发布会,通报了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宜宾综合保税区这一消息。据悉,综合保税区是为满足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我国目前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多、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化的特殊开放区域。接下来,宜宾市有关部门将扎实推进宜宾综合保税区验收各项工作,确保在2020年底前通过国家封关验收。

“宜宾综合保税区的设立,对我们企业来说,撑起了另一片蓝天!”四川西南联盛通讯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肖莉,在获悉这一好消息后发出感叹。该公司于2017年入驻临港经开区,是一家以手机生产为主的企业,90%的产品都出口,销往印度、非洲、东欧、西欧、北美等地。“在时间成本、人力成本、物流成本、资金回笼成本上,对我们来说都有很大益处。”肖莉说。

27个小伙伴已“入区”

确保在2020年底前通过国家封关验收

2017年2月,宜宾正式启动综合保税区申建工作;2018年4月,省政府正式向国务院递交了设立宜宾综合保税区的请示,相关申报材料同时送达海关总署;2019年12月3日,海关总署正式启动对宜宾综合保税区的审批程序,于12月24日批准设立,原本从启动审批程序至获批最快也要3个月的审批流程,仅用时20余日。

“宜宾综合保税区选址于宜宾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宜宾港后方陆域保税物流中心以东,总面积约0.89平方千米。重点培育保税物流、保税研发、加工贸易三大功能。”市对外开放平台办副主任、临港经开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学尽介绍,宜宾综合保税区计划建设保税加工区、保税物流区、综合服务区、服务贸易区、口岸作业区等5个功能区,共分两期建设。目前,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11栋标准厂房已全面封顶。

张学尽介绍,宜宾综合保税区获批后,各有关部门将统筹推进产业项目、标准厂房项目、基础设施配套项目等三大板块建设工作,“我们将对照《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基础和监管设施验收标准》,扎实推进宜宾综合保税区验收各项工作,确保在2020年底前通过国家封关验收。”

截至今年11月,宜宾已与27家保税加工、保税物流企业签订了拟入区协议,拟入区项目占地面积0.71平方千米,占综合保税区规划面积0.89平方公里的80%。其中,首家港资签约企业——昌鑫公司已于今年8月正式投产运营,全面达产后年出口额将达30亿元。

随着宜宾对外开放工作的不断深入,已先后建成宜宾港进境粮食指定口岸、宜宾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对外开放平台,2018年3月,四川宜宾港国家临时开放口岸获批。宜宾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总面积5.33万平方米的7座保税仓库,已租赁面积达91.17%,主要指标在四川省5个保税物流中心中连续3年位列第一,基本处于满负荷运营状态。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大力实施“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五粮液、丝丽雅、天原等传统支柱产业做优做强、焕发生机;智能制造、轨道交通、汽车等新兴产业从无到有、强势崛起;“双城”建设全面开花,科教产业发展突飞猛进。

宜宾海关关长伍剑表示,宜宾综合保税区获批,是中、省层面对宜宾发展的高度认可,认为宜宾有能力在“一带一路”建设、南向开放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中西部地区崛起和我国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释放三大红利

进一步融入国家战略

申建综合保税区是宜宾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宜宾市商务局副局长张利蓉介绍,综合保税区获批对宜宾对外开放和产业发展,能带来以下几点好处:

一是促进宜宾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宜宾通过长江黄金水道、“蓉欧+宜宾”班列、南向通道等开放通道,可实现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连接。目前,依托铁路已实现“蓉欧+宜宾”的常态化运营和南向通道的双向开行,依托宜宾港水运通道已实现到上海的中转班轮以及近洋班轮的稳定航行,五粮液机场已经开通,正在积极申请开行国际航线。综合保税区获批后,“境内关外”政策实施,伴随着自贸协同改革的深入推进和“通关一体化”的改革优势,将进一步促进宜宾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的贸易往来,也将吸引更多境内外知名龙头企业来宜投资兴业,共谋发展。

二是助推宜宾外向型经济大发展。近年来,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东部沿海外向型产业纷纷向内陆地区转移,宜宾地处川滇黔渝结合部,是四川省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和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规划重点打造的特色产业基地,承接了一大批智能终端、轨道交通、汽车、新材料等外向型产业项目转移,宜宾外向型经济高速发展。今年1—11月,宜宾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125.5亿元,同比增长43.1%,列全省第三位。宜宾综合保税区的获批意味着宜宾又增加一个对外开放平台,将有力促进宜宾外向型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支撑宜宾外贸进出口总值持续快速增长,预计到2022年宜宾外贸进出口总值、外商投资实际到位额均可望翻番,外向型经济将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是增添“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动力。宜宾在深入实施“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中,走出了一条“一方面巩固提升名优白酒、综合能源、化工轻纺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另一方面加快培育发展智能终端、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等‘8+2’产业的新路子”。宜宾综合保税区获批后,可依托其优惠政策优势,引进国际先进产业项目的核心技术、管理和国际化高端人才打造白酒进出口检测服务平台、纺织研发中心、新材料研发中心等研发平台,为产业发展“双轮驱动”战略提供内生动力和技术支撑,促进宜宾新兴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深化供给侧改革,助推宜宾产业发展转型升级。

重点发展三大功能区

助推宜宾成为四川对外开放新高地

宜宾综合保税区的发展定位是:为宜宾,为川南经济区乃至川滇黔结合部城市的制造企业及其上下游企业提供口岸、物流、国际分拨配送、生产加工、国际贸易等一体化服务。重点发展保税物流、保税加工制造、保税研发等三大功能区,并注重发展国际贸易、检测与维修、展览展示等业务,为川南区域中心城市乃至川滇黔结合部城市提供重要经济支撑,助推宜宾成为四川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张利蓉介绍,宜宾将从“保税物流功能”“保税加工功能”“保税研发功能”三方面着力,努力实现以上战略目标。

在“保税物流功能”方面,宜宾综合保税区将在空港和水港的基础上建设高效便捷的开放口岸,充分利用水陆空保税物流体系,促进国际物流业务发展,成为川滇黔地区功能完备的交通物流枢纽、物资集散地和交通要冲,更好地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

在“保税加工功能”方面,宜宾市将继续加大对国际知名龙头企业的招引力度,持续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大力引导外向型产业入驻综合保税区,充分利用综合保税区的功能和政策优势,加大培育现代智能终端产业聚集区力度,打造装备制造产业中心、五粮液世界生产基地,将宜宾综合保税区打造成新兴产业的高端制造基地,为川南经济区的开放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在“保税研发功能”方面,依托宜宾大学城和科创城“双城”的资源和五粮液、丝丽雅、朵唯智能云谷等龙头企业的研发资源,探索在综合保税区内建设“双城”公共研发平台、白酒进出口检测服务平台、国际医学外包服务中心等,将宜宾综合保税区打造成西部地区创新创业的孵化基地。

在充分发挥保税物流、保税加工和保税研发三大功能的基础上,宜宾综合保税区还将注重拓展区域对外贸易、检测与维修、展览展示等服务功能,推动综合保税区实现物流、信息流与贸易流、资金流更高层次融合,成为宜宾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对外开放的重要阵地。(临港经开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