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县下食堂大队建设经验登上《人民日报》

2019-07-23   宜宾日报

《打碎假左真右枷锁 才有农业高速度》原文

历史现场:

1978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宜宾县(今叙州区)下食堂大队综合发展农业、副业、工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验,题目是《打碎假左真右枷锁 才有农业高速度》。12月,宜宾县下食堂大队获国务院“在新社会主义建设中成绩优异”的嘉奖令。

事件回溯:

宜宾县喜捷公社和平大队下食堂生产队位于岷江河畔。1965年5月,阳治国担任下食堂生产队队长后,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始建砖瓦窑,购置木船搞运输,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使全年副业收入占农副业总收入的19.4%,人均纯收入84.1元,劳动日值0.80元,大大超过邻近社队的收入分配。下食堂队坚持走发展农副业的道路,建起3座大砖窑,增购了3条木船,扩大面粉加工,还喂了4头奶牛,并发展柑橘、桃、梨等水果生产。到1968年,副业总收入9.76万元,占农副业总收入的54.6%。

1970年后,下食堂队在学大寨艰苦创业精神大办农业中,仍坚持发展工副业,用2年时间修建居民点,新建砖木结构房屋300多间,购置手扶式拖拉机4台、中型拖拉机2台,建起农机修配站,增设打米、磨粉、饲料加工坊等。

到1974年农副工业总产值中,工业产值占54%,副业产值占8.5%,人均纯收入141.5元,劳动日值1.54元。而1974年,宜宾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40元,劳动日值仅0.30元。下食堂队虽多次被地、县评为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但此时仍存在着两种看法,一些人认为下食堂队的方向和做法是正确的,一些人则认为有问题。

1975年3月,省革委副主任李大章到宜宾视察工作时,听了地区和宜宾县领导的汇报后肯定了下食堂生产队发展农副业生产的路子、方向和做法是正确的。年底,李大章派人到宜宾县下食堂队对其坚持发展农副业生产情况进行调查总结。

1976年冬,下食堂生产队扩建为生产大队。

1978年,全大队农副工业总产值达37.86万元,其中工业产值占47.8%,副业产值占10.3%,人均纯收入188.6元,劳动日值2元,人均分粮700斤。而1978年全区农村社员人均分得的现金只有56.6元,人均分粮456斤、劳动日值仅0.39元。

下食堂大队坚持走农副工综合发展农村经济的成功经验,引起了省、地、县各级领导的重视。1978年10月28日,根据省委领导指示,省委办公厅《工作简报》第23期将新华社四川分社记者写的《宜宾县下食堂大队调查报告》印发全省各公社干部学习。11月1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打碎假左真右枷锁 才有农业高速度》为题,报道了宜宾县下食堂大队综合发展农副工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验。紧接着,《四川日报》又对下食堂大队综合发展农业副业工业的经验作了连续报道。

事件延伸:

1978年11月6日,地委召开县、市委书记会议,研究部署农村工作。会上学习了宜宾县下食堂大队走农副工综合发展道路,加速农业发展的经验。12月12日,中共宜宾地委作出《关于认真学习宜宾县下食堂大队经验的决定》。《决定》强调:要学习下食堂大队走农副工综合发展道路的经验,这是高速发展农业的必由之路;要学习下食堂大队按经济规律办事,用经济手段管理集体经济的经验。地委要求各地结合实际,根据自己的特点订出具体规划,落实措施,加速农业发展。《决定》发出后,全区各县(市)、区、社干部纷纷到下食堂大队学习考察,在全区掀起了学习下食堂大队,加快农业发展的热潮。12月30日,省委主要领导到宜宾县下食堂大队视察,进一步肯定了下食堂大队的成功经验。对下食堂大队走农副工综合发展农村经济经验的学习宣传,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区农村进行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中心的第二步改革,提供了典型经验。

本文由 肖琴 宜宾日报记者 陈根 整理

(史料内容由中共宜宾市委党史研究室 宜宾市地方志办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