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战、李沁主演的仙侠电影《诛仙Ⅰ》目前票房已经超过3亿,豆瓣评分则跌至5.3分,算是顶着如潮负评赚到了钱——虽然网传《诛仙Ⅰ》投资金额不等,最低为1500万,最高为5000万,但3亿票房收入按照国内分账制度,片方已经可以拿到1亿左右。
观众用来衡量《诛仙Ⅰ》质量的元素包括剧情、演员、特效、动作以及服化道。
如果不是书粉,影版的剧情虽然单薄、潦草,但还不至于引发“众怒”;肖战等几位主演的表现,也存在着一定分歧,粉丝之外也有路人表示“还不错”,没有一边倒;特效虽然粗糙,但部分场景依然颇具视觉美感;动作设计虽然不复程小东巅峰时期出彩,但傀儡木偶戏也算是小亮点。
只有造型,从影片开拍时便争议满满。放出预告片、海报后,又遭遇了新一轮Diss,被指太丑,严重拉低了演员颜值。
更甚者,观众进了影院才知道,预告片、海报中算什么?正片里还有更丑的!
比如以林惊羽为代表的“龙首峰”弟子的“日本浪人”发型,不仅让他在片中出场时成为笑点,也成为《诛仙Ⅰ》影片中的“丑”之代表——比 “碧瑶”的满头揪揪更令人难以接受。
但为《诛仙Ⅰ》设计造型的却是业界大佬奚仲文,他的提名、获奖记录,足以拉出“通话单”那样的长度。《满城尽带黄金甲》、《龙门飞甲》、《投名状》、《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等等,都是他的代表作品。
其中的《满城尽带黄金甲》,还让他获得了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服装设计奖的提名。
所以,奚仲文的实力是毋庸置疑的,但这样一位战绩辉煌的金牌设计师,为什么给《诛仙Ⅰ》中的人物弄出了这么丑的造型?
首先,不够仙。
《诛仙》是修真玄幻,人物没有了“仙”气,先就离原作品远了一步。虽然剧版分数跟影版是“难兄难弟”,但剧版的人物造型基本符合题材设定,长衫广袖、头冠束发,符合修真门派超然出尘的定位。
而影版的人物造型不是仙侠,更偏于武侠,还是那种不怎么讲究的武侠门派。几位峰主尚有些宗主之风,门下弟子一身灰暗、破破烂烂,不是沿街乞讨的丐帮,也像占山为王的草寇。就连“七脉比武”时的对决,也都像三流门派的比试,更有两名弟子比试时用了摔跤术,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其次,与原小说相差太远。
其实,肖战的“张小凡”虽然被画了晒斑妆、加深了肤色,用来表现他的普通、憨厚,以及在门派干粗活、地位不高,还在观众接受程度内;李沁的“陆雪琪”虽然不像原作中白衣蹁跹,但一淡一浓两种紫色,还是衬托出了她的高冷出尘。
但“碧瑶”的满头揪和林惊羽的浪人髻,就着实让人费解。
之前,有设计专业的网友解释,称武侠电影为了动作场面完成顺利,在造型设计上往往从简。因此,《诛仙Ⅰ》中人物造型都不繁琐,没有多余饰物。
此外,发型也都采用固定发型,避免在武打快镜时被头发糊一脸,搞得狼狈又麻烦。
“张小凡”的随意挽发,代表了他的淳朴天然;“陆雪琪”的高扎马尾,体现她的高冷难近;“碧瑶”的满头揪揪,表现她的古灵精怪。
但道理我们都懂,难道古灵精怪的固态发型,就只有“满头揪揪”这一种?纵然孟美岐的脸不是古典美人脸,现代味道太浓,造型也不用走这种“随意到随便”的风格吧。
而“碧瑶”除了发型外,影版将书中的水绿裙装换成了黑色、深蓝色,也是引发书粉不满的地方。
对于为啥不让“碧瑶”穿绿衣,专业人士解释是因为特效场景需要在绿幕前完成拍摄,如果穿了绿衣,就会影响后期合成效果。
好吧,“碧瑶”的造型事出有因,那“林惊羽”是啥情况?
“林惊羽”资质出众,白衣潇洒,风采卓然。影版中的“林惊羽”,虽然保留了白衣,但除此之外还剩下了什么?
书中那个“一剑惊鸿、傲视天下”的少年英杰,生生成了片中的笑话。
若说他的发型一样是为了武打方便的固态发型,那即便简单挽个髻、插个簪,也要胜过“浪人头”不是?
只能说,业界大佬的构思,我等凡人实在理解无能。
除了“碧瑶”和“林惊羽”的造型外,鬼王宗四大圣使的造型也让人一言难尽。可能是为了凸显鬼王宗的“鬼”气,原本以“四灵”为名号的四个人,在影片中的出场都十分诡异,真的可以说是“妖魔鬼怪”齐聚。
原作中一身黑衣、面罩轻纱的“幽姬”,成了影片中的“白幽灵”,攻击时更像恐怖片中的邪祟附体,瞬间化身狰狞的裂口女。
所以,《诛仙Ⅰ》这种开场仙、随后土、接着邪典的混合风,就像影片的造型设计一样,处处透着“凡人”理解不了的“高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