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小区里有两个阿姨,一个65岁了,一个70岁了,她们每天下午都会约在一起散散步,聊聊天,然后一起买菜回家,其中65岁的张阿姨整天愁眉苦脸的,感觉她的晚年生活一点都不如意,70岁的李阿姨就经常开导她,每天都是乐乐呵呵的,张阿姨说,你比我命好,看你每天都那么开心,你再看看我,整天小心翼翼地伺候着儿子一家,到头来还不落好,我这是什么命啊。
原来,张阿姨和李阿姨都失去了老伴,现在都住在了儿子家,跟儿子媳妇相处在一起,按说晚年生活应该挺惬意的吧,可是为什么却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呢?
经济还是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张阿姨年轻时候跟老伴是做生意的,几十年生意下来,攒下的钱都给儿子买了房子和车子,本以为老了跟着儿子过,这些物质基础就是资本呢,谁知道儿子和儿媳妇的工作不太如意,现在加上孩子的托费和兴趣班的各种费用,生活简直是捉襟见肘,这边张阿姨手底下没啥积蓄,每个月的花销还要朝儿子要,难免有点张不开嘴,每天算计着过日子,感觉有点憋屈。
再看李阿姨,她年轻时是个上班族,如今老了领着退休工资,当初儿子结婚时的首付,是李阿姨老两口出的钱,此后就再也没有出过钱,不过李阿姨自己的工资花不了,儿子需要的时候,总会拿出来一点做贡献,平时买菜买生活品时,李阿姨不用儿媳妇花钱,自己就去买了,所以儿子一家对李阿姨很是感激,觉得总是沾老母亲的光。
两下里一比较,就知道张阿姨为什么过得不自在了,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手底下没有钱,说话办事都不硬气,她很后悔当初把钱一股脑地都给了儿子,如今还要伸手朝天跟儿子要钱,心理上就矮了三分,所以老人想要依靠儿子,也不要失去金钱的掌控权,留一点垫底,以备不时之需,万一病了灾了,也不至于光靠儿子一个人,减少了很多家庭的怨气。
把儿子教育好,老了不吃亏
张阿姨的儿子性格上有点懦弱,在单位并不吃香,工作提拔啥的都轮不到他的头上,儿媳妇的性格却比较强势,但工作中比较认真努力,虽然挣得也不是特别多,但是却比老公多一些,几乎家里大的开销,都要依靠儿媳妇的收入来解决,儿子家里家外顶不起来,难免要看老婆的脸色,张阿姨也跟着看儿媳妇的脸色,儿媳妇稍微有不痛快了,即使不是因为家里的事,张阿姨就赶紧躲出来,生怕惹火烧身,感觉儿媳妇就像是朵乌云,压得自己喘不过来气。
再看李阿姨,儿子比较有出息,在单位吃得开,家里的大事他能够当家做主,所以儿媳妇也跟着比较贤惠,他们两口子很尊重李阿姨,所以李阿姨的家庭比较和睦,凡事都有商有量,婆媳从来不红脸,家里的环境让老人感觉很舒心。
从这点可以看出,儿子是否能够顶起来,是老人老年生活过得好与坏的关键,一个懦弱的儿子加上一个强势的儿媳妇,老人的日子恐怕不会如意,这一点从孩子小的时候就要抓,不过分宠溺儿子,不要事事干涉,让他有独立的空间,他才能变得有主见有想法,妈妈也要注意不能太过强势,不然也会影响儿子的性格,让他变得懦弱和自卑。
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很重要
不知道您发现没有,有兴趣爱好的老人,晚年生活总是过得比较充实,出去跳跳舞,下下棋,或者去报个班,每天过得很惬意,但也有的老人每天足不出户,闷在家里不是看电视就是发呆睡觉,这种状态其实有三种危害:
第一,不给年轻人空间,让人感觉压抑。老人跟年轻人住在一起,都需要空间感,彼此都喘口气,年轻人累了一天了,回到家哪哪都能看到老人的影子,不免心里有点烦闷,所以老人多出去走走,有利于产生距离美。第二,老人闷在家里,难免就会找茬,儿媳妇买了新衣服了,又骂孩子了,他的眼光总是盯着年轻人,也让年轻人很不自在。第三,容易产生负能量,老人觉得生活没意思,这种生活状态也会影响年轻人,让年轻人失去活力,一家人相看两生厌,迟早闹矛盾。
其实最好的老年生活就是有钱又有闲,能够自由支配自己的生活,老了谁家也不去,自己过好自己的生活,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不必看谁的脸色,但是老人们总有养儿防老的想法,觉得老了不跟着儿子不行,这种想法也要变一变,如今生活压力大,年轻人也有自己的烦恼和压力,老人和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和节奏都不一样,强行融合在一起,就需要更多的生活智慧,但显然,并不是所有的老人都过上了想要的老年生活,更多的是小心翼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