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娜凭什么和董卿比?”
这句质疑源于前两天的一个热搜——
谢娜将替代董卿,成为《我要上春晚》的新任主持人。
未等节目开播,两位主持人就先被网友拎出来讨论了一番。舆论几乎一边倒:董卿的主持水平高出谢娜不止一个level。
老实说,这两位颜姐都很喜欢,各有各的风格,但第一印象是个很可怕的东西,董卿一直以来都是知性优雅的代名词,央视主持人该有的稳重、严谨她身上全都有。所以无论谁跟她比,多少都有点吃亏。
在2018年央视公布的主持人名单里,没了董卿,令不少人惊讶又惋惜,因为大家早已习惯有她陪伴的春节。在别人看来,她已经站到了事业的巅峰,但对她而言则需要重新出发。
她虽被称为央视一姐,但从没止步这层光环。制片人、导演、评委,不断挑战自我,无论以什么身份出现,都从未让人失望。
从不把手机带进卧室,睡前坚持阅读,都是她雷打不动的日常。很多人都说,董卿今天的成绩,源于她父亲的苛刻,也有人说,是因为她的自律。在颜姐看来,是,又不全是。准确来说,她是一个从来不贪念舒适区的人。
01
我们都知道主持人口才不错,能说会道,但看完央视新节目《主持人大赛》,颜姐还是被吓到了!
节目规则简单粗暴,参赛主持人3分钟自我展示、90秒即兴考核,节奏紧凑,全程高能,没一句废话,纯粹考验选手们的主持功底。
很多时候题目都还没看清,选手们就开始滔滔不绝了。难怪大家形容这档节目堪比“神仙打架”现场。
但最让大家屡听不爽的,还是董卿的点评,那才是真正的说话之道:引经据典,温柔又有力量,一针见血,但又毫无攻击性。
先放几句给没看过节目的颜友们感受一下:
“医生,是在看人的病;记者,是在看病的人。”
“你的表现有个特别好的地方,是你很有对象感。”
好在哪,差在哪,她都能用一句准确的话,让所有人恍然大悟。
网友们把她的点评做了个集锦,不少人说:
听完董卿说话,第一感觉就是读书真好。脑子里没有大量知识储备的人,连肯定别人,恐怕都只能说出一个“好”字。
腹有诗书气自华,之所以董卿有这样的文化素养,还得感谢第一个帮她跳出舒适圈的人——父亲。
董卿出生在书香世家,从小就想当个文艺工作者。父亲起初是不同意的,但后来发现了女儿身上的文艺气质,便决定“魔鬼式”培养:
在同龄人刚开始认字时,董卿就被要求每天抄成语、古诗,大声朗读并且背诵。等再大一些,就要开始抄古文、背古文,每年寒暑假,父亲都会给她开列名著书单,规定她必须读完多少本名著,包括书中的精彩句子都要抄录下来。
而且不允许她照镜子,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虎爸语录:“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你有时间,不如多看看书”。
可以说,董卿几乎没有享受过舒适的童年时光,一直都在被督促着奔跑。对于父亲的严苛,她也埋怨过,但如今更多的是感谢。
“我一直坚信一句话,性格即命运。你的性格有很大一部分是天生的。而在你的成长当中最初耳濡目染的榜样,就是你的父母。”
在她看来,没有严厉的父母,就不会有今天的自己。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中说过:
“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这份锤炼,董卿从小时候就开始了。即便是被动的,也为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论是雷打不动的1小时阅读,还是对每一件事情的苛求和努力,都是深入到她骨子里的执着。
02
如果说父亲是她跳出舒适圈的引路人,那之后的每一次选择,靠的都是她与生俱来的拼劲儿。
不少人都是通过央视春晚认识的董卿,但在这之前,她在上海已是个小有名气的主持人,还获得过金话筒奖。而且地方电视台工作强度没那么大,有名气、安稳,这已经是很多人羡慕的工作状态了。
但当她接到央视《魅力12》节目组邀请的时候,一切就都改变了。
一边是都挺好的工作,一边是未可知的发展。成年人的世界,很多重大决策几乎都是不可逆的,选择后者,失去了什么显而易见,但得到了什么却全然不知,这放到任何一个人身上,恐怕都会选择前者。
但她犹豫过后,还是选择去央视,她需要一个更大的舞台。当然,她也是普通人,不舍和不安的情绪她都有,不过性格使然,她从不缺少将一切归零,积极迎战的勇气。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央视人才济济,要想混出个名堂来,难熬的日子多了去了。当她怀着敬畏的心态走进央视的那一刻,就知道上海悠哉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迎接她的,只有数不清的通宵和拼命。
刚到央视的前两年,她过得并不顺,主持的节目也不温不火。会有挫败感,但她就是有一股拼劲,节目质量不高的时候,她就拼数量,不管舞台大小,她都会去试试,最高纪录一年主持了130场节目。
直到她被选中主持青歌赛。她告诉自己,这个有着20年历史的品牌,绝对不能在自己手里弄砸了,所以在准备过程中可以说付出了全部心血。
40天的比赛,上百名选手,她每天下午都要花3个小时与15个选手沟通,事无巨细,反复扣细节。在她的努力下,青歌赛成为了她立足央视的王牌节目。
也因为青歌赛的表现,她获得了主持2005年春晚的机会。一个主持人最大的殊荣莫过于此吧。而且,这一登台,就是13年。
强压之下,她得到了很多,正面的、负面的,该得到的褒奖,该受的委屈一个没少......成了家喻户晓的主持人,但也因为出错一度站在风口浪尖......
但你会发现,直到现在,大家记住的依旧是她种种惊艳的表现。那是因为,犯过的错她没有再犯,但主持功底与素养却与日俱增。
在《开学第一课》节目中,采访96岁的翻译家许渊冲先生,她为了倾听老先生说话,全程跪着交流;还有一次采访90后最美铁警李博雅,因为对方坐着轮椅,董卿也用了单膝跪地的姿势交流。这两次下跪,是尊重,更是一个主持人的涵养。
还有主持《欢乐中国行》时,导播出现两次时间误判,需要紧急救场。她用“欢乐的笑”、“感动的泪”、“奔波的苦”等说了好几个排比句,每一句都紧扣主题“感谢”。最后不仅完美的控制了整场节奏,这段经历还被称为主持界经典案例——“金色三分钟。”
没有一个人的成功,是偶然。如果没有当年的果断离开,没有选择后的不断坚持,那也就没有今天的“央视十佳主持人董卿”。
所以哪有什么天才,哪有什么幸运,不过是该选择拼命的时候,没有贪图安逸,该踏实进取的时候,放弃了眼前的捷径。与其说董卿做了正确的选择,不如说,她靠自己,把每一次选择都变成了绝对正确。
03
但这种绝对正确,却在2012年动摇了。
“在中央电视台安身立命16年,让我最骄傲的,是做任何事情都百分百的投入,但到2012年时,我发现自己做不到了。”
她热爱主持,一直都把它当成神圣的存在,坚决不糊弄,所以她不能接受自己一味的消耗内在,只是凭经验去重复机械化的工作流程。
别人眼里最舒适的位置,成了她最想跳出去的坑。
所以主持完2014年春晚,她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暂别央视赴美国南加州大学留学。
主持行业跟演艺圈一样,更新换代的速度也快到惊人,好不容易拼来的“央视一姐”,这一走,再回来是不是物似人非,谁都不能保证。
她也反复问过自己:
这次停工过后,什么时候回来?回来之后会不会失去自己打拼20年坐上的位置?
但挣扎还是没能敌过她内心的渴望。离开的消息一出,一边倒的反对声,从亲朋好友到观众。只有倪萍,那个一路提携她的贵人,她坚信“再回来一定是个更好的董卿。”
留学的日子,她过得很充实。丢开了话筒,书本成了她的一切,上课、参观博物馆、看演出。一年后,更好的董卿回来了。
不光是她自己回来了,重归央视舞台的时候,还带来了新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现场不乏各类高手,但作为主持人的她却尤为出彩,各种诗词信手拈来,向观众展示了自己丰厚的文化底蕴。“好一个满腹才华的女子”,这大概是看完这档节目所有人最大的感受吧。
正如她喜欢的作家阿瑟·克拉克的墓志铭一样:
我永远都没有长大,但我永远都没有停止生长。
如果说《中国诗词大会》让大家看到了一个主持人的野蛮生长,那《朗读者》就是她人生最疯狂的一次生长。
《朗读者》是她真正想做的一档节目,也是她第一次担任制片人和总导演。开播后反响不错,豆瓣评分一度飙到9.2。
但成功背后,永远都是无止境的孤独和寂寥。
跟做主持人不同,当制片人和导演,就是从策划到拉赞助再到后期剪辑,全都得亲自盯着,不能出任何差错,所以碰壁、在机房熬夜都是常有的事。本就40多岁的她,身体极度透支,黑眼圈、白发、皱纹,都悄然而至。
除了身体上的种种不适,心理上也承受了不少【选择的痛苦】。因为要拼事业,家庭必然很难兼顾,像家人生病、陪孩子这种事,她几乎都做不到。机房之外的日子,也都是在独处中度过,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吃饭。
为了工作,把日子过成这样,何苦呢?
但她把这一切归结为:选择什么,就得承受什么。
对她来说,这样的日子不是痛苦,不能工作才是,因为工作才是她幸福感的来源。
岁月不饶人,她也从未饶过岁月。
年纪越大,时间越紧张,她也更懂得全力以赴的意义。从不活在舒适圈,不断保持危机感,所以无论什么时候,她都有与生活较量的勇气。
《少有人走的路》中有一句话,颜姐很喜欢:
勇气是,尽管你觉得害怕,但仍能迎难而上;尽管你觉得痛苦,仍能直接面对。
舒适的生活人人都爱,但生活的真相是,你永远不知道舒适过后是暴击还是一地鸡毛。不懒惰、不退缩,不贪念舒适、不畏惧选择,永远是最好的保护伞。
董卿如此,希望你我,也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