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吸收日伪军,晋绥军迎来实力最高峰,但遇人民军队屡遭伏击

2019-09-26   国家人文历史

文|白孟宸

1945年8月30日晚,身着灰色土布军服,足蹬布鞋的阎锡山,在卫兵搀扶下蹒跚走下火车,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太原。下车伊始,他便下令将山西近5万日伪军统一编为“省防军”,借此向国民政府申请16万人的粮饷。这些摇身一变成为晋绥军的“省防军”,一面要防蒋系中央军借日伪军反正之机侵入山西,事实上蒋介石通过军统已经向部分伪军发放了所谓“先遣军”的番号,阎锡山则不承认“先遣军”番号,要求日伪军必须在晋绥军给予的“新编军”和省防军番号下接受改编。同时,晋绥军对于胡宗南等蒋介石嫡系部队所谓“借道山西”的要求极尽拖延掣肘之能事,坚决把蒋介石的势力拦在山西省外。

1948 年11 月,山西国民党军阎锡山部正在修筑碉堡,计划据守太原继续顽抗

阎锡山改编和留用日伪军的主要目的,当然不是对付蒋介石,而是对抗中共。日本投降前后的中共方面为反击阎锡山晋绥军蚕食而发动了上党战役。此役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共歼灭阎锡山13个师共3.5万人,大约相当于此时晋绥军真实兵力的1/3。同时缴获山野炮 70 余门,迫击炮30余门,机枪20余挺,长短枪1.6万余支 。

被八路军和敌后民兵吓住的阎锡山,判断自己的晋绥军根本挡不住从根据地涌出来的“红色狂涛”,这些难缠的敌人还是让日伪军去对付。因此阎锡山一面成立碉堡建设局和国防工事组,搜罗200多名日本工兵技术人员为晋绥军规划筑垒地域,开始在太原等地以及铁路线周边修碉堡,叫嚣“一个碉堡打死十个八路,太原城内做成百个,城周和外围做上三千个,用钢筋洋灰,能抵得山炮弹。八路军不死40万人打不到太原城”。据统计,太原及其附近地区碉堡将近5000余。另一面,阎锡山也加快收编日伪军,太原的日本军人“日华俱乐部”摇身一变成了“第二战区司令部合谋社”,日本军官改名换姓成了晋绥军的高参甚至师旅团的统兵大将。例如日军第114师团师团长三浦三郎虽然表面上被关进由原山西派遣军司令部将官别墅“改造”的“特殊监狱”,实际上被阎锡山任命为山西残留日军总司令。

1949 年4 月24 日太原解放,解放军在太原市民的夹道欢迎下进入太原城。

在吸收了山西的日伪军之后,阎锡山晋绥军在1946年迎来了实力的高峰。1946年1月晋绥军被整编为第8、第13两个集团军,下辖5个军,15个师,3个独立总队,5个炮兵营,1个野炮营,1个重迫击炮团,1个机枪团,1个工兵团,1个特务团,1个机甲队。每师不少于1.5万人。其中装甲兵直接由改名朱建业的日军军官担任司令。此外还有一个下辖全省各县保安团的保安司令部。

不过,随着军调小组进驻山西,阎锡山在美国方面的压力之下,被迫将部分滞留中国的日本军人送回国内。同时蒋系中央军也借各种机会压制晋绥军。阎锡山试图趁停战与中共抢地盘,但几乎每次出动都会遭到中共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伏击,白白损兵折将。

在这种小摩擦不断的背景下,阎锡山四处宣传应该以更强硬的手段对付中共,甚至公开讲蒋介石接受美国调停是以自己之短来对中共之长。但阎锡山所谓“今日共产党之所长,不是军事,而是政治”的论断很快被战场上残酷现实所证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