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吉安实业:风雨兼程四十年,见证改革开放辉煌史!

2019-05-27   富顺融媒

关注富顺融媒,第一时间了解富顺要闻。​​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像一声惊雷,惊醒了富顺农民刘克鑫。出于对党和国家政策的充分信任,他毅然承包了村里倒闭的砖瓦厂。通过艰苦奋斗,1981年,他成为全县第一个农民“万元户”;1984年,申领了全县第一张个体企业营业执照,成立“富顺县红星塑料厂”,创造了在业界风靡一时的“富顺盖帮”神话。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他响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指引,投资240万元,建设了全县第一个集吃、住、娱乐为一体的县城新地标——吉安宾馆;1998年,他投资2000万元,占地面积70余亩,建成吉安综合批发市场,成为全县迄今唯一一个面积最大、功能最全的省级综合市场,成立“自贡市吉安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公司1996年成立了全县第一个民企工会,2000年成立了全县第一个民营企业党支部,党建引领促进了这个家族企业的升级管理和健康、稳步发展。40年来,公司先后为县内农民2000余人次提供就业岗位,为4000余户次6000余人提供创业平台,带动县内群众就业20000人次以上;在公益、扶贫活动中,公司累计捐款达340万元,捐物30万元以上,以孤寡、病残、贫困、留守儿童为主的受益群众达5万人次以上,体现了永恒的社会责任与担当。



2018年底,我们迎来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举国同庆伟大成就。千年古县富顺,也在这场发展洪流中,经济社会发展都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我们在这里回顾一下40前年,我县有这么一位30多岁的憨实农民,做梦都想让一家6口过上不愁吃、不愁穿的好日子,但在那个年代,这种愿望只能在梦里才能实现。

1978年底开始,几乎没有音乐文化细胞的他,在一段时间里,茶不思饮不饮,就像当今整日与智能手机形影相随的大姑娘一样,忠诚地守护着自己的半导体收音机,废寝忘食地搜寻倾听各电台播音员和评论员那美妙而扣人心扣人心弦的话语。随后,他作出一个令所有人意想不到冒险决定,踏上了一条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光辉之路。他,就是我县富世镇十字岭社区(原共和乡高峰村)农民刘克鑫,他还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在上世纪末,全县100多万人公认的“刘百万”。

全县首个农民“万元户”

上世纪80年代,尽管地处“天府之国”,且有沱江河和盐文化的滋养,但由于受偏僻落后的地理交通条件限制,经济条件依然处于落后水平。改变贫穷面貌,是当时百万群众最大的愿望。

1978年12月,党中央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征程。改革开放的号角犹如一股暖流吹进了偏僻的富顺县,像一声惊雷唤醒了一批批头脑灵活、勇于拼搏的弄潮人,其中,刘克鑫便是这批弄潮人中的典型代表。

由于贫穷,他读完小学就不得不开始承担务农养家的责任,16岁开始到石灰厂、砖瓦厂干零工,以勤俭、厚道受到广泛认可。

高峰村针对城市建设衍生的砖瓦建材需求旺盛这一行情,决定建个砖瓦厂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可是,由于条件不充分,加上经营管理不善,建成的砖瓦厂不到一年便停产,只好作出对外承包经营的决定。该村地处城乡结合部,村民以农闲进城干零工挣钱为时尚,加之受“十年动乱”及“左”的影响,对冒险走资本主义道路发财还是敢想不敢干,致使这块现成的“肥肉”无人问津。

1979年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改革开放政策,在各级党政和媒体的宣传贯彻下,让刘克鑫看到了发财的希望,专家的解读坚定了他顺应时代潮流、依靠聪明才智发展经济的信心。于是,他一口“咬”住了嘴边的“肥肉”,承包了砖瓦厂。

“当时的刘厂长一点不像个老板,穿着跟农民差不多,只是出门时穿得归一点而已。”谈起当年的高峰砖瓦厂,经常在厂里拉砖瓦的货车司机田润华对往事记忆犹新,“他与其他砖瓦厂老板相比有两个特点,一是勤奋,管理、销售、生产、维修什么活都能干,几乎看不到他在办公室休息;二是坚持质量第一诚信经营,高质不高价信誉好,所以生意一直不错。”

1981年,正当中国农民都在为吃得饱而大干苦干的时候,刘克鑫的砖瓦厂年盈利过万元,是当时全县有帐可查的第一个农民“万元户”,曾受到市县政府表彰,成为当时激励百万农民勤劳致富、争当“千元户”“万元户”的楷模。

全县首张民企营业执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工商业及城市建设得以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或从事服务业经营,整个社会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水平得到根本改善。

川酒,是中国白酒市场的佼佼者,素有“川酒云烟”美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白酒成为日常饮品融入到百姓生活中。1983年前后,随着酿酒原料保障能力的不断增强和四川白酒消费大省地位的确定,川酒生产的发展也进入鼎盛时期。正当广大酒企紧盯品牌建设和市场开发不放松之时,眼光敏锐的刘克鑫却先人一步,盯上了白酒的必配产品酒瓶和瓶盖。经过调研,酒瓶生产设备场地和工艺技术要求极高,不宜个体企业上马,而极不起眼的瓶盖生产却简单易行,潜在市场巨大而风险还可控。

1984年,在全省各地乡镇酒厂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建设之际,刘克鑫在各级党政部门及领导的全力支持协调下,租用了厂房,购置了5台注塑机和一应原材料,申领了营业执照,全县首家个体企业“富顺县红星塑料厂”宣告成立。

有了经营砖瓦厂的成功经验,一开始就在产品质量、价格和售后服务方面严格要求,完善管理体系,与当时大多数个体经营者唯利是图的风格形成鲜明对比,因而很快打开销路,树立了良好的企业信誉。他独到的经营理念和务实作风再创奇迹,红星塑料厂实现当年盈利1800元,算得上是名利双收的开门红,奠定了产品行销四川、贵州两大白酒产区的坚实基础。

不断的产品订单催生了企业的快速发展,第二年,他邀约本村6个农民集资扩建厂房,注塑机增至18台,其产能和效益在西南地区屈指可数。

受红星塑料厂的影响带动,高峰村村民纷纷效仿,先后投资建成大小不等的瓶盖加工厂近10家,多数是家庭作坊式生产;县城及交通便利乡镇也及时跟进,个体、集体争先恐后,先后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瓶盖厂家30余家,产品销量居全国边远县之最。

开初,各企业的塑料原材料都要到国营大企业大费周章进行采购,到后来,各原料商家为突破销售业绩,都要委派得力营销员到富顺促销,挖空心思达成合作,实现了在一个农业县不可思议的工业品卖方市场与买方市场的大逆转。红星塑料厂的诞生,是献给富顺县实行改革开放的第一张“喜报”,它不但实现了刘克鑫从一个农民到百万身价农民企业家的演变,还创造了在业界风靡一时的“富顺盖帮”神话,对县域工业经济发展形成了有力支撑。

全县首个省级综合市场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为了促进十四大精神的进一步贯彻落实,自贡市、富顺县工商局组织企业家代表到沿海地区参观学习。这次学习,使刘克鑫大开眼界,原有的个人思想认识和企业发展理念从根本上得到提升,觉得自身的发展还应该赋予更多的社会担当。

当时,我县的商贸服务业明显落后于周边地区。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树立对外开放形象,刘克鑫投资240万元,在县城西干道的冷清地段,征地建设了全县第一个集吃、住、娱乐为一体的高档宾馆——吉安宾馆,成为县城新地标,引领了当时富顺人的消费时尚。

我县是个人口大县,除少数沿街巷或因简就陃设立的农贸市场外,没有批发市场,限制了商贸服务业有序发展和行业竞争优势。刘克鑫再一次体现了企业的担当,投资2000万元,紧邻吉安宾馆建设吉安综合批发市场,建成投运后,继建吉安农贸市场。1998年,吉安市场全面建成,总占地面积70余亩,分类建设经营门店、固定摊位达3000余个,开辟了容纳上千人的农民交易区,成为全县唯一一个面积最大、功能最全的省级综合市场。市场完善的配套设施、路网体系和管理服务,为全县的民生改善及商贸服务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了提升这个多领域发展的家族企业的企业化管理水平,刘克鑫成立“自贡市吉安实业有限责任公司”,由女儿刘晓红出任总经理,统领塑料制品、建筑材料、市场管理、餐饮服务等所属经营项目,完善集团公司运营模式,保障了家族产业的健康、稳步、协同发展。

全县首个民企党支部

40年风雨兼程,梳理吉安公司1979年以来的创业史,有一个非常鲜明的发展主题,那就是党组织的引领。公司每一个关键的、重要的且正确的决策,既无前车之鉴,又无经验可循,但都达到了有惊无险屡战屡胜。这些创业奇迹,不能简单地看成是“刘百万”的胆量过人,而是他心里有一颗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坚定信念和对党的充分信任,背后有一双有形的大手——各级党政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正是这些原因,在他当上“富顺盖帮”帮主宝座、事业正如日中天之时,一改民企激进膨胀心理,而是怀揣着一颗感恩之心向党组织靠拢。1985年,经历了党组织的严格考验,他作为全县数百名民营企业主代表,第一个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社会转折发展中的突出典型。

在完善企业化管理运行后,吉安公司把稳步前进的保障能力建设分为两块,一是人才队伍建没,二是党组织建设。

公司的发展壮大,人才智慧是根本。随着招引人员的不断增加,公司尽最大努力规避家族企业的一言堂弊端和损人利己的恶习,充分激发招引人员的工作热情。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公司员工的合法利益,凝聚更大团队力量,1996年6月,公司在全县率先成立工会,确定专人负责,开展节庆活动、职工关怀、公益活动等相关工作。

2000年11月24日,这是个具有特别意义的日子,当天,我县第一个民营企业党组织——“中共自贡市吉安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党支部”宣告成立。支部由刘克鑫任书记,共有党员10名。该支部现有党员11名,最多时25名。

党支部和工会的建立,增强了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和工作积极性,强化了企业法纪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截至目前,整个公司无一例因职工权益受损而发生的劳资纠纷,也无一起违法乱纪引起的不良影响事件发生,为公司诚信守法经营、健康稳步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永恒的责任与担当

吉安公司的发展壮大,其意义不仅限于个人财富的成长,对我县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40年的发展历程中,公司内部先后为县内农民2000余人次提供了较为稳定的就业岗位。吉安市场的建成,先后为以农民为主的4000余户次6000余人提供创业平台(办理了营业执照),带动县内群众就近就业20000人次以上,多元化促进了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增收和国营、集体企业下岗人员创业或再就业。

“吉安公司从1985开始,每逢春节都来敬老院慰问,老总亲自向每位老人发红包,从5元到200元,至今从未间断。”富世镇(原共和乡)敬老院院长钟庭玉介绍道,“每到这天,老人们就特别高兴,其喜悦心情胜过与亲人见面,天再冷都早早地起来盼望着,有的还要到路边去等。”



尊老爱幼、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吉安公司永恒的企业文化理念。从经营砖瓦厂开始,就注重在同等劳动能力条件下,优先雇佣家庭特别困难的人员干活。企业有利润后,就开始在逢年过节时,关怀慰问敬老院老人,帮扶贫困学生、特困群众等,红星塑料厂还多次举行过特困户子女就业行动,捐资维修破烂教室……。受其影响,高峰村掀起了富帮穷、勤帮懒热潮,营造了勤劳致富的良好氛围,使该村在几年时间内成了全县民企老板最多、人均收入最高的富裕村。

刘晓红任总经理后,把原有的帮扶传统与公益活动结合开展,范围扩大到全县。特别是党的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广泛开展万企帮万村、结对帮扶、特困救助、关爱留守儿童及老人、教育扶贫等公益扶贫活动,公司人员每年参与各级各界组织的公益活动达500人次以上,服务对象2000人次以上。40年来的公益、扶贫活动中,公司累计捐款达340万元,捐物30万元以上,以孤寡、病残、贫困、留守儿童为主的受益群众达5万人次以上,充分体现了民营企业的责任与担当。

记者:张真德

编审:罗怀成 杨 敏

编辑:宋美茜 李裕鑫(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