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买房的你,可还记得,从何时起,市场上难觅毛坯交付的普通住宅吗?
2015年9月,山东省印发《山东省房地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在第三部分实施路径中的第二点第五条中提出:“推进土建装修一体化。引导开发企业从委托设计入手,组织实施土建装修一体化,建设销售成品住房,避免施工过程中的拆改,避免业主购房后二次装修造成的材料浪费、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研究制定地方强制性技术标准,2017年设区城市新建高层住宅实行全装修,2018年新建高层、小高层住宅淘汰毛坯房。对全装修商品住宅,在销售时实行毛坯房和装修分别计价,分别开发票,分别纳税。”
而后到2017年,青岛近乎所有在售待售的新建普通住宅项目都开始推行“装修交付”,特别是交付日期在2018年后的,更是很难找到毛坯交付的房源。相应的,在这段时间里,房价也上了一个新台阶。
从住房成为商品进入寻常百姓的生活那天开始,对于毛坯房和精装房的争论就从未停止。当然在最初的时候,精装房是作为一种“高级商品”存在的。在遍地毛坯房的时代,精装社区无论从品质还是口碑上都要高于同品牌(或同等级)的毛坯房社区的,自然在价格上也不普通。
精装交付的初衷无疑是从体贴购房者的角度出发的,不但可以省去买建材看工地的时间,装修款合并在房款中可以使用贷款,减轻了因装修需一次性交款而产生的负担。
但现实的情况往往不尽如人意。
即便是在精装交付项目“少而精”的时代,精装房入住后产生的质量问题也时常见诸各大媒体。诸如管道破裂泡坏地板,防水不到位墙角发霉,定制橱柜门板开裂等问题,只有想不到没有见不到。这时候大品牌开发商通常会有比较完善的售后体系解决问题,而买了小开发商产品的业主可能就投诉无门了。
而到了购房者并没有多少选择权的“土建装修一体化”时代,问题更是层出不穷。
刨去室内设计单一、建材质量良莠不齐等老生常谈的话题,最重要的是装修标准更是无从谈起。
一些开发商会在销售话术上把“精装交付”改成了“装修交付”,在样板间里到处贴满“非交付标准”的提示,在合同里会注明“购房者不得以装修费的标准衡量交付标准”等内容。言下之意就是,虽然你们每平方多交了二千、三千、四千甚至五千的装修费,但我们不会在交付的房子里按照二千、三千、四千甚至五千的标准给你装修的。
购房者在每平多花费了两千至五千不等的装修费后,得到的也并不是拎包入住的全装修成品房源。就算没有雷人的石膏装饰和配色辣眼的壁纸墙漆,购房者也还需要再添置家电家具等日用产品,这些费用零零总总加起来也要五到十万元。如果购房者对居住品质有更高的要求,部分二次拆改软装家电的费用也要在十五万左右;如果要敲掉全部重装,装修费多少就不说了,“拆旧费”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那个关于装修的小品大家还记得吧,一锤八十!
所以说,为什么在2016到2017的两年间,开发商们像说好了一样(实际上可能就是说好了),都开始主推“装修交付”?彼时,楼市向好,市场火爆,而部分拿地早备案早的开发商受限于政策,不能明目张胆的大幅度提高房价,只好抓住“土建装修一体化”这根稻草,把要提高的那部分价格以“装修费”的名义合并到房款里。实际上,用阴阳合同收装修费交毛坯房的事情有,收高价装修费交低品质装修房的案例更是比比皆是,完全不符合政策提出时,对于“全装修”住宅的要求。而对于刚需购房者,除了不买或者买二手房,在那段时间似乎都逃不脱开发商的这些套路。
从今年下半年开始,青岛主城区的普通住宅市场上开始又有了毛坯房的身影,而东李某名企盘整个项目毛坯交付的开盘价,不但把毛坯房重新带回购房者的视野中,更是把区域房价一夜拉回两年前。如今李沧在售待售项目中超过三分之一有毛坯房源出售,在售毛坯房源价格更是降回了两万以内,基本在17000-18500元/平之间。究其原因,无非市场因素和环境因素导致的房企以价换量,年底冲刺罢了。但这对于普通的刚需购房者而言,却是真金白银的实惠。
其实,“土建装修一体化”要求,从长远的角度看确实是对购房者最大的体贴,就像一些业内人士所说的那样,普通业主对高端装修公司的议价能力比较弱,对于装修公司业务能力的甄别比较困难,而开发商组织统一装修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如果在未来,开发商可以在销售的同时,提供个性化的装修菜单,避免“千房一面”的设计问题,真正做到房款装修款分别计价,分别开发票、分别纳税,相信这样能做到拎包入住的全装修住宅,才是政策制定者的初衷。
至于现在,你愿意为了省事儿每平多花3000+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