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发了关于膳食补充剂的文章后,好多人问那我们是不是买营养素越多的就更好呢?是不是只有上了年纪的人才需要吃呢?今天我们来跟大家盘点四大补充剂误区。
1.补营养的种类越多越好?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膳食补充剂的补充讲究“适量”,这个“适量”包括补充种类适量和含量适量。而且,补充哪一种,还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
对于孕妇来说,可能需要补叶酸、碘、铁等等。
- 叶酸:如果打算要一个健康的宝宝,在怀孕前你就得开始准备了。因为你首先就得提前补充一种重要的营养素——叶酸。这个提前的时间,最好能至少3个月。叶酸在体内参与氨基酸和核苷酸的代谢,是细胞增殖、组织生长和机体发育不可缺少的营养素。孕妇缺乏叶酸缺影响胚胎细胞增殖、分化,增加神经管畸形及流产的风险。在我国神经管畸形的发病率平均为千分之2.74,每年约有8-10万神经管畸形儿形成,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很多人没有获得充足的叶酸。
- 碘:对于孕妇来说,另一种需要注意的营养素是碘,它是否充足关系到胎儿的神经和大脑发育(影响智力)。碘是我们需要量非常小,但又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怀孕期间,胎儿完全依赖孕早期妈妈提供的甲状腺激素来完成正常的大脑发育,碘摄入对保证甲状腺激素的产生必不可少,也影响到宝宝正常甲状腺功能的建立、大脑和神经的发育。为防止碘缺乏引起的出生缺陷,《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推荐孕期每天摄入碘的量为150微克,而孕早期为200微克/天。碘盐是获得碘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途径,一定要坚持吃碘盐。
但对于经常熬夜、加班吃外卖的学生党、工作白领来说,叶酸和碘就不是他们需要的了,这类人群更容易缺乏是B、C、D等,通常注意补充这几种就可以了。
总的来说,每个人的身体健康情况是不一样的,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补充营养素种类,并不是种类越多越好。
2. 补充营养素的含量越高越好?
不是。
补充营养素的含量也要适量,一般要符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推荐摄入量。
缺乏维生素会出现相应缺乏症,可是过量补充也会“过犹不及”。比如,维生素A是人体必须营养素之一,它有助于维持暗视力,以及皮肤和黏膜健康,维持和促进免疫功能。维生素A在食物里含量非常有限,当人体缺乏维生素A时可能导致夜盲症。
而当维生素A摄入量过大时就会带来毒副作用,增加高钙血症发生的风险。而动物实验显示,长期维生素A过量可导致胚胎畸形和骨矿物质丢失。
因此,我国推荐了维生素A每日摄入量,还设定了维生素A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普通成人维生素A的最大耐受量是3000ugRAE。
实际上,绝多数营养素都是有最大耐受量的限制的,在补充营养素的时候,千万不要超过UL,更不要盲目追求含量高。
3. 进口的营养素更好?
未必,适合自己饮食习惯和营养需求的比较好。
补营养素维素是需要考虑个体是否缺乏后再进行相应补充的,而我们日常维生素来源除了补充剂,还有就是日常饮食获取。而我们的饮食习惯跟国外有很大差异,需要补充的维生素无论种类还是剂量都不一样。但不同国家的膳食补充剂设计的思路都是给本国居民的,不一定适合中国人。因此,不能盲目地选择国外的补充剂,也谈不上进口与国产到底谁优于谁的问题,“适合”才是健康之道。
而且,国外和国内在保健品的监管力度上也是完全不同的,比如美国的药品监管比较严格,但是他们的保健品却不受FDA监管,而是厂家认为有效即可上市,因此可能的安全风险也不一样。
4. 我现在还年轻,是不是只有上了年纪才需要补充剂?
典型错误。
实际上,很多营养素等到年纪大了才吃就晚了。典型的如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现象在人还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开始,35岁后骨质流失的速度超过生长速度,骨质开始逐渐变脆。如果年轻人忽视运动和日晒,常常挑食或节食,饮食结构不均衡,导致饮食中的钙摄入量少,体瘦,又不戒掉不良嗜好(如吸烟、喝酒),这样达不到理想的骨骼峰值量和质量,就会使骨质疏松有机会侵犯年轻人,尤其是年轻的女性。
因此,对骨质疏松的重视和预防要从年轻时候开始。从年轻时就应该注意维生素D和钙的补充,成年人每天可以补充10微克维生素D,同时需要注意每天保证800毫克的钙摄入量。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cJ-e24BMH2_cNUgbnW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