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学怒砸手机,制止学生玩游戏靠暴力无用,但依然为学校点赞

2019-10-23     沛泽妈读心理

一个星期前,安徽一中学公开砸毁学生手机的视频在网络上流传,该校明确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这次没收销毁的手机多是一些学生用来打游戏的,学校则这样做是希望孩子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并承诺若有家长要求赔偿,学校愿意承担赔偿责任。

砸手机未必能禁止玩游戏,但必须为学校点赞

此事件一出,网友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人为学校的做法点赞,有人认为学校的做法过激。在我看来,学校的这一做法的初衷是好的,希望孩子把精力放在学习上,这是无可厚非的。

且不论这种做法是否真的能够制止学生玩游戏,仅从学校这种敢作敢为的魄力来说,就值得点赞,不是所有的学校和校长都能有这样的勇气的,相信这所学校和校长在做这件事之前也是可以预知到结果,会被人们热议,有褒有贬,是需要承受压力的。

在现在媒体与家长对学校严密监督下,很多学校、校长、老师都会选择明哲保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以劝说教育为主,实在不行,没收孩子的手机,过两天交给家长,甚至干脆任由孩子去吧。

我们小区里有一个男孩,去年读一年级,因为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被老师批评了数次,依然屡教不改,无奈之下,老师讲孩子拉出了教室,让他在楼道里罚站。

这件事被男孩的父亲知道后,大为恼火,找到校长、教导主任,认为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孩子在家里就是小皇帝,从小到大父母没动孩子一根汗毛,凭什么老师跟动我家孩子,非要老师当面给孩子道歉。

后来,校长和教导主任将老师叫到办公室,做老师的思想工作,最终老师当着孩子和家长的面说:“我错了”,一句“我错了”毁掉的是老师对职业的热爱和尊严,让开始学会了明哲保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安身立命之本,可到头来受到伤害的又是谁呢?是我们的孩子啊!

今年4月,五莲县的杨守梅老师惩戒了两名迟到的学生,据说是用书本打了两下,家长就大闹学校、教育局,教体局两次发文处罚杨老师,包括停职一个月,向当事人及其家长道歉,扣除绩效工资,不再签合同,纳入“黑名单”等,好在最后政府拨乱反正,撤销了对杨老师的处罚。

之后,人民日报就此事发文,一句“跪着的老师,教不出站着的学生”,令人振聋发聩。在现在的大环境下,还有哪个老师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呢?所以说,如果能遇到安徽中学这样的学校、校长、老师,家长应该感到庆幸,先不去评论学校的做法能取得怎样的效果,就凭着他们敢管学生,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我们应该庆幸还有老师敢管我们的孩子,感谢那些为孩子的未来担忧的老师们。

孩子玩游戏为何屡禁不止

当下流行一句话“要想毁了一个孩子,就给他一部手机”,让人听上去有一种非常恐怖的感觉,加上现在媒体经常爆出因为家长、老师阻止孩子玩游戏,孩子寻死觅活的新闻,更加坚定了家长让孩子远离手机、远离游戏的决心,甚至把游戏当成是万恶之源,厌恶至极。

那么,孩子真的能完全远离手机,远离游戏吗?前两天我与孩子的班主任聊天,聊起这个话题,老师说她儿子读五年级,也喜欢玩游戏,但周一到周五是被禁止的,周末会给他两个原则,一个是看40分钟电视,一个是玩20分钟游戏。孩子从来没有选择过看电视。

我和老师都有这样的共识:完全让孩子杜绝游戏,远离手机,几乎是不可能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在互联网时代,让孩子完全远离网络,不触碰手机,本身就有些违背潮流,现在不少中小学都设有计算机课程,甚至是编程课程,我们却要求孩子活在过去,切断他与互联网的联系,这是不可能的。

当下的手机也不仅仅是一种通讯工具,它代表着智能生活方式的开启。我们去商场购物也好,去医院看病也罢,根本就无法离开手机,现在连交社保都要用到小程序了,在手机上订票出行,在手机上下单购物等等,哪一点能离开手机?现在几乎是没有手机就寸步难行了。未来孩子的生活将会更加智能化,他们不可能不用手机。

另一方面,对于小学生来说,来自同伴的影响正在慢慢地超过父母对他们的影响,如果孩子周围的同学都会谈论网游,而你家孩子对网游一点都不了解,会被同伴嘲笑,他会感觉到来自同伴的压力。

有一段时间,我大儿子玩游戏很上瘾,我一气之下不准他接触游戏,可他总是偷偷摸摸地玩,被我发现后,儿子哭着跟我说:“我同学都谈论游戏,我不会,他们会笑话我的。”孩子的老师也说,如果不让她儿子玩游戏,孩子会觉得和同学没有话题,会被孤立。

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做错了,非要想方设法地去禁止孩子接触游戏、手机,所以才会导致孩子与家长斗争,越禁止情况越糟糕。正确的做法是和孩子商定一个规则,什么时间可以玩手机,每次玩多长时间,而不是一棍子打死。试想一下,我们能完全隔离手机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都做不到,就别难为孩子了,不是吗?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QU9DW4BMH2_cNUgFbW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