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河南境内的一些4A、5A景区接到了这样一则通知,要求务必在"十一"前推出一批特价景区并公布降价方案。
作为今年最后一个长假,也是最后一个旅游旺季。河南景区不仅改变了以前淡季门票降价的做法,甚至旺季的门票也在不断下降。这对于广大游客而言,无疑是一件好事;对于旅游景区而言,也是响应国家旅游文化部门"降门票"的号召,有利于自身营收结构合理的必然之举。
然而,看起来是"共赢"的一件事,做起来却并不那么容易。
首先,对于景区而言,门票仍然是景区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如果一下子降到冰点,景区当季的营收自然大受影响。因此,一些景区或许会从其他方面来平衡,比如说提高索道、交通费用等方式。不过,这种情况自然是相关部门不愿意看到的,已经在通知降价时做了预防——既不允许以降低通票的方式来替代具体旅游项目降价,也不允许提高观光车等其他费用。
从目前来看,景区的主要投资大多集中在景区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而这部分成本是通过"门票"、"交通费"等方式来收回的。如今,门票下降,交通费不涨价,景区如何才能创收呢?
景区不妨换一个思路——在基础设施几经趋于完善的情况下,在"景观旅游"(游)、"交通"(行)、"宾馆"(住)等战场之外,另外在"吃"、"娱"、"购"等方面发力。毕竟,如今人们外出旅游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除了走马观花、尽览风景之外,还注重在旅游质量,玩的开心愉快更重要。
当然,不管是"吃住行",还是"游购娱",其定价一定要合理,在符合当地物价水平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布局。尤其是在一些文化旅游景区,其商业化要有一定的"度",如果过于泛滥,则可能会给游客留下糟糕的印象。山西乔家大院的5A金字招牌被摘下,其根源就在于此。
其次,在创收之外,成本控制也十分重要。金秋十月、最后一个长假、中国人目前的工作休闲时间安排等,都使得"十一"期间的旅游注定是"人山人海"。毕竟,中国各地游客的时间也只有这么几天,但各个景区的承载量有限。
游客人数众多,必然会给景区管理和运营带来莫大的压力。尽管,如今的景区大多都接入了智慧化管理系统,但游客们并不会因为某个景区人太多就会驻足不前,或者说根本就不会接受相关信息。从目前来看,智慧化管理主要是针对于景区内部的管理,而不能直接面对每个用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为了能够让游客有一个良好的旅游体验,景区将会聘用更多的人员来管理。因此,景区管理人员数量、智慧化设备的投入都将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风险控制,也需要人力、物力等资源进行匹配,这都是考验景区运营的难点。
从目前来看,企业化运营管理是每一个景区正在进行的转型,强大如故宫博物院也不得不通过"卖萌"来迎合消费者。因此,在降门票的大趋势下,如何来增加营收、降本增效,是每一个河南景区转型升级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想了解更多河南文化、旅游相关资讯,请点击下方"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