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原因-水深
昼夜温差比较大,白天表层水体温度比较高但底层水的温度比表层水的温度低好几度,但是夜晚表层水体热量不断向外散发,到黎明表层水温又比底层水温低。
表层水的密度比底层水稍大形成一定规模的密度流,特别是在气压变化频繁风向多变的晴朗日子比较容易出现“反底”而造成水体分层。
分析原因-饲料
饲料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投料过多,残饵不断积累在底部,经过微生物参与的一系列的生化反应。
水体分层造成底部积累较多有毒有害气体,各气体分压大于表层分压,在天气突变时容易反底,危害养殖动物。
分析原因-活菌
活菌制剂不管是液体发酵还是固体发酵,菌种基本上都脱离不了芽孢杆菌硝化菌酵母菌乳酸菌等,这些菌作用于有机物的分解必须消耗水体中的氧气。
如果用菌量过大特别是遇上阴雨天,很容易造成水体缺氧,特别是底部缺氧尤为严重,在缺氧的环境下水生生物的活动量会加大造成底部水体浑浊。
分析原因-密度
放养密度过大,投料造成的残饵积累和粪便排泄物的积累增多,有机物分解耗氧严重。
水体的污染远远超过池塘的自净能力,到了养殖的中后期也就是45天左右以后出现水体分层较多,往往发病率也是最高的。
分析原因-刺激
第五,使用刺激性比较大的药物的水体容易出现分层。
通常我们使用的消毒药物分子量越小刺激性越大,由于消毒药物的刺激性会使水生生物在短时间内的运动量加大。
另外消毒药物也能抑制菌类的代谢繁殖等,同时藻类特别是偏老化的藻类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
分析原因-种类
第六,池塘藻类的种类组成和分布不同,水体出现分层的难易程度也有所不同。
通过长期的观察总结得出以下结论:通常以蓝藻为优势种特别是微囊藻,囊球藻和蓝纤维藻的水体特别容易出现水体分层,这与蓝藻的生活特性有关。
分析危害-稳定
夜间由于鱼在中上层水中活动耗氧,使上层水溶氧低于下层水,最终造成缺氧浮头。
分层的水体藻类多分布在表层,往往造成喜强光的藻类慢慢占据优势,并且藻类组成向单一化转变,这都不利于养殖环境的稳定。
根据一些专家学者统计约70%的有害菌都是厌氧菌或兼性厌氧菌,在分层水体的生态环境更易滋生。
如何处理-分层
第一步:在晴天中午打开叶轮式增氧机,使上下层水体对流混合,进行水体交换打破分层
第二步:泼洒纳米氧打破水体与空气与底部分层界面通透水体
预防:
勤开叶轮式增氧机,进行水体交换;平时重视改底工作,疏通底泥,通透底质,清凉水体。肥水、培水,培养池塘藻类生物多样性。
#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