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中吃了会让人变聪明的药面世了,你会买给自己的孩子吃么?
对大多数头疼自己的孩子坐不住,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上不去的爸妈来说,这简直就是拯救自己孩子与水火之中啊,不仅要买,更要可劲儿的往里喂,吃一吃,万一家族里面能吃出下一个爱因斯坦也不一定呢?
然而,这类聪明药的背后实际上隐藏的是一张庞大的针对青少年的精神致瘾类药物。
8月7日,根据广州市公安局通报,番禺警方侦破一宗生产、销售假药案,缴获管制类精神科药品约7000颗。4月27日,上海市公安局刑侦总队,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抓获山西贩毒嫌疑人杨某某,在其居住地查获“聪明药”200粒。
据此,我们才发现哪有什么吃了就会让人在短时间内边聪明的药呢?这背后无非就是通过刺激神经来使自己保持清醒的药罢了。
可是这类药物,在学生家长中尤其流行。
孩子要高考了,但是注意力不集中成绩上不去怎么办?那就让她吃点聪明药吧,这已经成了很多家长心里心照不宣的秘密。
我们之前有邻居家的孩子就是这样。
一开始接触所谓的聪明药,也不过是因为自家孩子的专注力下降,上课开始走神,所以导致学习成绩一直在下降。后来孩子的父母在家长群里面打听到有一种聪明药,不贵,而且吃了可以让自己的孩子“变聪明”。
被问到有没有什么副作用的时候,介绍人信誓旦旦的说:怎么会有,现在大家都这么吃!
孩子父母一听,嚯,群众基础这么大,不能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果断买。
然后备战高考的孩子,乖乖吃下了妈妈买的传说中的能让自己变聪明的药。
一开始,听说这个药确实起了作用,孩子的注意力集中了,一天学习好几个小时都不会累,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一颗药物开始失效,渐渐地需要两颗、三颗,发展到需要五颗了,孩子父母才开始觉得事情好像发展的趋势不太对劲了,赶紧把孩子的药给停了。
停了药的孩子,逐渐开始显示出后遗症了,嗜睡、不安、焦躁爱发脾气,学习成绩也开始一落千丈,后来为不让自己的父母担心,发展到偷偷地自己买药服用了。
等到孩子父母发现事情不妙,把孩子送到医院的时候,才发现就是他们买来给孩子吃的所谓能够变聪明的药实际上是能够让人药物上瘾的精神类药物。
还没能接触到高考的孩子,首先就被自己的父母亲手送进了戒毒所。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美国孩子的身上。
据统计,1990在美国有60万儿童服用所谓的聪明药。而到了2011年,这一数据便极速增加至350万。
在他们眼里这类药物简直无所不能,他能让人长期不睡觉仍然在精神上保持一种高度亢奋的状态,然而无所不能的背后,是无处不在的风险,一些长期服药的学生会产生耐药性,最后逐步的加大药量,不满足的情况下逐步走上吸毒的下场,最后变得整天精神萎靡、暴躁、畏光、抑郁。
而这样的事情,还不在少数,很多家长仍然听信所谓的聪明药,执着的沉迷在自己给孩子织的聪明梦里面。
其实这类所谓“聪明药”,真实身份是“利他林”、“专注达”等药物,主要成分是哌醋甲酯。作为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哌醋甲酯可以让服用者的注意力提升、疲劳感下降。
在我国,“利他林”的主要成分哌醋甲酯早已经被卫生行政部门列入精神药品名单,医生介绍,哌醋甲酯的作用机制与冰毒的主要成分苯丙胺(又名安非他命)类似,在大剂量长期服用时可能成瘾,还有一些人从“聪明药”开始,最后可能变成麻古、冰毒等毒品的成瘾者。
也就是说这类药并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变聪明,只会慢慢地亲手杀死你自己的孩子。
而聪明药盛行的背后其实折射出了两个问题:首先是现在孩子的升学压力变大。家长们为什么明明就一开始抱着怀疑的态度,还要冒险让自己的孩子去吃药?
聪明药的可怕。说到底无非就是教育焦虑的可怕,和潜在的可能面临的风险相比,目前能掌控住的学习成绩的提升简直太重要了。
吃上几颗药,就能让自己的孩子在短时间把学习成绩上升一个档次,甚至原来只能是普通一类本科的成绩,最后能够超常发挥进入到一流名校,这样的诱惑,有几个家长不会动摇?
“只要吃不死,就继续吃呗!”
毕竟进入名校对于很多人来说,相当于一脚踏入了中上流社会,意味着下半辈子的衣食无忧。
但其实这样的想法实在是太过狭隘,无异于饮鸩止渴,釜底抽薪,这样做的下场无非就是把自己的孩子不知不觉中,变成聪明药的奴隶,然后因为产生耐药性,在追求药性更强的毒品替代,等到最后药物成瘾,等待他们的,只有无尽的深渊。
这场义无反顾地用孩子的生命和未来做赌注的赌局,最后输的永远会是自己的孩子。
其次在于家长对这类药物的不理解。
聪明药的主要成分是哌醋甲酯,在临床上面一般用来治疗多动症,对孩子家长来说,既然这类药物能够拿来在临床使用治疗多动症,让他们集中注意力,保持冷静,那为什么就不能拿来给自己孩子提高专注力用呢?
小算盘啪啪的打的挺好,可是他们忽略了一件事情,有病才要吃药啊,没有任何毛病,只是因为压力焦虑造成的注意力不集中,就强行用作为红色处方的精神类药物进行治疗,一旦滥用,后果无法估量。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物质依赖和成瘾科主任医师杜江就说过,正常儿童长期大量服用相关药物,会引起成瘾与精神病性症状,如焦虑、发火、妄想等,而任何成瘾问题的治疗都是长久而困难的。
一时服药一时爽,可是乱吃药的后果,有谁能轻易地承担的起呢?
据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一共有51.8万所学校,在校学生3亿人。而那些穿着保健品外衣的毒品,市场容量在3000亿以上。
在海量的市场吸引力面前,无怪有那么一波人拼命地鼓吹聪明药的神奇疗效。他们的目的就是让你的孩子上瘾,让你投钱,无尽的投钱,你孩子的命,谁愿意管?而希望孩子变聪明的父母那么多,知道聪明药是毒品的父母又有多少?
既然为人父母,就长点心吧!孩子家长要和孩子正确的认识到这个问题,所谓的一劳永逸、一步登天永远都是骗人的,哪有随随便便的成功?
孩子家长要做的是正确引导孩子的价值观,不要一昧的结果至上,健康的成长,愉快的学习,就比一切都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