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造火箭,女孩织毛线?别让“性别偏见”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2019-10-11     奶果妈妈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9月9号,一场孩子们的特别"舞台秀"在成都市草堂小学西区分校上演。但与其说是"舞台秀",不如说是一场课程介绍会。

据媒体报道,从上学期开始,四川省成都市草堂小学西区分校在二年级试行年级课程,以性别为班级区分的条件,为男孩、女孩们定制属于他(她)们的专属课程。

在经过一学期的实践,该课程又添新内容:由老师教女孩子们"打毛线""织毛衣",男生的课程则是被老师带着"做飞机""造火箭""装汽车"。

在报道过程中,有记者对草堂小学2至6年级的30名学生进行了随机采访,男生表示对课堂开设的"坐飞机""造火箭""装汽车"的课程有非常高的热情,其中有14名男学生表示非常愿意参加这种类型的兴趣班,有4名男同学怕影响学习,虽然喜欢,但是并不想参加。

而在受访的12名女生学生中,只有一个人表示愿意参加"打毛线""织毛衣"的活动,大部分女学生认为是"被迫"参与课程,自己并不感兴趣。

草堂小学的校长付锦表示,有些地方男孩、女孩存在一定的性别错位的现象。此举是为了增强学生自我性别认识,让孩子在课程中更加了解自己。

草堂小学的校长要求学生要进行"性别认识",但是"性别认识"是什么呢?是对工作的选择吗?

我只知道,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对女性参与科研并不觉得诧异,屠呦呦女士发现青蒿素,并成为首位华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这些女性成功的例子数不胜数,为何如今还会有这种"男孩造火箭,女孩织毛衣"的思想。

打着让学生"增强性别认识,了解自己"的旗号,实则在进行赤裸裸的性别歧视。是谁用观念束缚他们"男生必须造火箭,女生必须织毛衣"呢?

孩子的性别偏见主要来源于父母

很多人认为,在中国很多性别偏见是针对女孩子,而且是其实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偏见在消失,但是其实,人们对性别的偏见,可以从男孩子的小时候就看出来了。

日本内阁曾在调研中发现,15岁-38岁的"隐蔽青年"达到了54.1万人次,这种趋势同样出现在台湾、香港等地区,这种现象很大程度来源于"亚太社会从儿童时期对男性的高要求",很多家长在我提出这个观点的时候都表示否认,觉得自己较为尊重孩子的想法,并没有过多的强制性要求,那我想问问,家长们平时是否也有这样"暗示"孩子:

"大男孩子 ,眼泪不轻弹"、"男孩子要勇敢,打雷还怕像什么样"等等的话,在日常中,孩子们经常接受到家庭、周边人的刻板印象:男孩子要顶天立地,承担家庭的经济等方面的责任,让他们形成了对性别有不同程度的偏见。

而且经常接受到性别偏见教育的孩子,普遍幸福感会不高,而且会学会隐藏自己的情绪,变得内敛不爱表达。

性别偏见会阻碍孩子的发展

  • 性格偏见会阻碍孩子的学业发展

很多家长都会有这种想法,认为"男孩子理科较好,女孩子会偏向文科",然后在不知不觉的教育中,给孩子贴上"标签",也帮助孩子找到学习偏科的借口。

我就经常看到一个现象,在男孩子数学考了班级前5,但是英语却不及格的情况下,家长都会说"男孩子头脑思维能力较好,但是遇到文科类的果真就不行了啊",潜移默化地让孩子觉得这是"正常普遍"的现象。

在去年《财富》杂志推出的"全球40位40岁以下商界精英"中,上榜的有16名女性,但在中国同样的榜单仅仅只有2名女性上榜,在这中间,我们可以看到男性在学业和事业上走的路要相对于女性长一点。

  • 性格偏见阻碍孩子的性格发展

在前文我们提到过,日本内阁的调查中显示,男性会偏向于内敛,不爱表达,这跟我们平时的"男性是家里的支柱支撑"是有很大的关系的,这不仅会影响到孩子多方面的选择,还会阻碍他们性格的发展,比如学会隐藏情绪、拒绝表达自己等等。

而不仅男性如此,在女孩子的教育中也经常会看到,中国对女孩子的教育,主要是"大方得体"、"知性美"等,经常刻板要求女孩子行为要落落大方,"大大咧咧像个男孩子在有什么好的",限制了孩子性格的发展。

家长要从教育上降低孩子的"性别偏见"

  • 均衡分享孩子的爱

随着孩子的长大,我们经常会"害羞",忽略了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特别是对男孩子。大部分家长对男女孩的教育采取了不同的方式:让男孩子学会独立,学会承担责任;让女孩子感受到温暖,学会保护自己。

在这种教育方式下,男孩子会受到更多的"冷漠对待",比如在男孩子摔倒哭鼻子的时候,家长虽然心疼,但也并不会安慰他,反而会板起脸对孩子说"跌倒就要哭泣,像什么男子汉",但是如果是对女孩子,父母会抱起来安慰。

这种处理方式在孩子看来就是"性别偏见"了,他们甚至会觉得自己缺少父爱母爱,不受到大家的重视。

所以说,家长其实在对孩子的教育上,要平衡双方的关系,要懂得表达对孩子的爱。

  • 告诉孩子性别并不是犯错的理由

我们经常会在网上看到一些男孩子欺负女同学的例子,捉弄、欺负、骚扰等,旁观者都会觉得"男孩子是调皮爱捣蛋一些",潜意识帮助孩子"脱罪"。

但事实上,这样教育会给孩子造成不良的错觉,将"我是男孩子"作为欺负女同学的"通行证",造成孩子错误的性别认知。

这种想法是不被允许的,所以家长在平时的教育中,要以"事实为依据",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并不是男孩子或是女孩子就具有特殊的权利,性别并不是大家犯错的理由。

  • 家长要帮助孩子走出"性别偏见"

孩子们总是在无意识地接受外界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性别偏见"也会在潜移默化中进入孩子的大脑中。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做孩子的榜样,在日常的生活中影响孩子。家庭和家长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因素,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家长要注意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自己的教育方式,不要带有过多的"性别偏见",让孩子从教育环境中改变自己的偏见。

性别偏见是中国很多人都有的思想,它的源头要追溯到中国久远的年代,性别偏见对于中国人的影响太过深刻和深远,改变是必然的。教育应该基于性格,而并非性别。

所以家长要注意自己从小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围的营造,让孩子从小就对性别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我是奶果妈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Gw-um0BMH2_cNUgCSl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