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作为当今世界延续时间最长、保存规模最大、保护最为完好的佛教石窟群而被世人称赞为“沙漠中的美术馆”、“墙壁上的博物馆”。如此精彩绝伦的艺术长廊和千年不断的历史文明,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前来欣赏赞叹、考察学习、甚至是虔诚礼拜为之朝圣!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莫高窟,我们精心编写了敦煌莫高窟“画中有话”系列赏析。这里的“画”不仅仅是莫高窟的壁画还有莫高窟的塑像、建筑、历史图片、历史遗迹等等。在我们眼中他们都是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我们将用充满温度感的文字来传递出历史信息的点点滴滴,“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大家聆听到绘画的声音,让声音传递美丽的绘画!
建造于初唐晚期的莫高窟第323窟是敦煌石窟中的“原创性”洞窟,是敦煌石窟群中仅存主题为佛教史迹画内容的一窟。该窟引入了之前未出现的壁画题材,佛教历史故事、感应故事、高僧灵异事迹均有体现,而其中的“张骞出使西域图”更是把张骞出西域这一历史事件附会为佛教传入汉地的最早事件。
张骞出使西域图 莫高窟第323窟 初唐
张骞出使西域图位于323窟主室北壁西侧,在洞窟中的佛教历史画中,时间最早的就是此图。此图共由4个画面组成,呈“凹”字型排列,每个画面均有榜题。
汉武帝拜金人 莫高窟第323窟 初唐
画面一上部有一大殿,匾牌书“甘泉宫”,殿内并列二佛像,榜题已模糊。下部一王者手执香炉跪于地,左右躬身立六人,均合掌持笏。榜题写道:“汉武帝将其部众讨匈奴,并获得二金(人),长丈余,列之于甘泉宫。帝为大神,常行拜谒时。”
此画面的依据来自《魏书·释老志》记载:“汉武元狩中,遣霍去病讨匈奴,至皋兰,过居延,斩首大获······获其金人,帝以为大神,列于甘泉宫。”显然《释老志》这些文字就是壁画主要榜题和构图的蓝本。
张骞拜别皇帝 莫高窟第323窟 初唐
画面二中一王者骑于马上,周围臣属八人,或持曲柄华盖,或引于前,或随于后。前方一人双手持笏跪拜,其后有二侍从,持节而立,另有四匹驮行装的马及一马夫。榜题写道:“前汉中宗既获金人,莫知名号,乃使博望侯张骞往西域大夏国问名号时”。
汉使到达大夏国 莫高窟第323窟 初唐
画面三为一人骑马行于旅途,二人持节骑马随于后,榜题文字已模糊。画面四中三人行至一城,其中二侍从持节。城内有一佛塔,城门外立二比丘向城内观望。榜题写道:“大夏时”。
壁画榜题所述史实,或有讹误或为附会。张骞出使西域为开辟丝绸之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实际上与金人并无关系,时间上也大有出入。这是涉及佛教何时传入的问题,显然这是佛教徒根据史实加工出来的故事,这与佛教徒在唐初的地位可能有直接的关系。在初唐道居佛先的情况下,佛道之争是不会停止的。佛教徒力图把佛教传入汉地的时间提前,以此与道教相抗衡。
第323窟张骞出使西域图以敦煌本地人的佛教认识和需求为前提,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敦煌石窟壁画中,构成全新的视觉认识,在漫长的敦煌石窟营建历史中,成为了壁画中的历史记忆。
主创团队
策划 / 李萍、宋淑霞
诵读 /关燕茹
撰稿/ 郭瑶
学术顾问 / 王惠民
音频剪辑 / 罗成
来源: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