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讨办教育,拿命搏未来,她是大山深处的希望之光

2020-09-22     遇言不止

原标题:乞讨办教育,拿命搏未来,她是大山深处的希望之光

在这块古老而贫瘠的土地上,永远存在虽微薄但不灭的希望。

最近,大家都在谈论 张桂梅老师

央视 《面对面》那个访谈,也是让遇言姐看得直掉眼泪。

据遇言姐了解,张老师现在身体情况很不乐观, 患有4种肿瘤和肺部病变,治疗非常困难。

当地已经组织专家会诊,但是张老师不大在乎。

这些年来,身体之于她仅仅是 完成使命的工具。

张桂梅是云南一所 免费女子高中——华坪女高的老师,也是无数 坚守乡村教育的燃灯者的缩影。

这所女高建校12年, 连续10年高考综合上线率100%

1,800多名贫困女孩经张老师手中走出大山、走出愚昧。

今年华坪女高有 159人高考150人考上本科70人考上一本一本率达47%。

其中 17人的成绩在 600分以上

令人最为感触的是,一贯治校手段严厉的张老师,在回答学生的贫困问题时说——

“我们不提贫困两个字,贫困对孩子来说也是隐私, 我们就叫大山里的女孩儿。

此外,张老师还 不许毕业生回来看她。

她说——

“我不希望她们老是惦念着女高为你做了什么,张老师为你做了什么,我不想让她们背上这样一个包袱。 我只想要她们安安心心地去读大学,走得远远的,飞得高高的!”

什么是圣人?

这就是圣人。

女子高中,高压下的大爱

华坪女高是参照 衡水中学建立的。

衡水中学已经被骂了好些年了,华坪女高的高压程度犹有甚之。

比如,衡水中学和华坪女高都是 早晨5:30起床,衡中的熄灯时间是 10点10分,华坪的晚自习要上到 12点20分

比如,衡水中学中午有半个小时的吃饭时间,华坪的午餐时间是 15分钟,包括从教室到食堂的3分钟。

如果张老师看到谁在聊天,会 直接把她的被子扔出去。

微博上大家议论纷纷的, 黄磊闺女染头发、打耳洞的爱美权,跟华坪女高完全没关系。

因为这里的女生 一律短发,连女老师都被 禁止穿裙子。

不仅学生们苦,老师也一样苦。

衡水中学的老师,校方连婚配都建议选择本校教师。

华坪女高的老师, 结婚只请半天假,做完手术,能自己穿衣服了就回学校。

几年下来,学生尚有解脱之日,老师只有年复一年。

严厉著称的张老师, 绰号周扒皮。

学生不敢跟她抬头对视,老师一开口大家就打颤,口头骂是——

“不想好好读书,就回家去嫁个男的生娃种地吧!”

把时间压榨到极限的作息,毫无现代气息的填鸭方式。

在教学资源贫瘠的山区,除了信奉 用最笨的办法、没日没夜地熬时间刷题,什么素质教育、什么精英教育、什么文艺社团,统统绝缘。

就是要打造 高考工厂,就是要训练 考试机器

张老师说,我的学生基础差,老师也没有经验,不拿出这样拼的架势,做同一份试卷时, 怎么跟外头的孩子比?

她说,人家说光做题对孩子不好,我们没办法,我们只有这个办法,看着孩子那个样子,我们也难过。

重症需下猛药,先破才能谈立。

贫困、闭塞、愚昧,导致当地大量女孩失学,甚至被抛弃,贫穷和愚昧代际相传。

如果能给这些女孩打开一条出路,使她们摆脱愚昧孕育愚昧的轮回, 三年炼狱模式也值得。

事实上,早在张老师办孤儿院的时候,她就是一位 金刚怒目的老师

她对院里的孩子非常严格,到点就得做安排好的事情, 绝不姑息。

张老师像是电影中 逼女儿练摔跤的爸爸铁腕、强权、专断,压榨威逼孩子使出全部的力气为之一战

讲真,如果可以,谁不想生在自由的环境中呢,但是既然已经身处hard模式, 只能先挣脱眼前的困境再说

无论是 《摔跤吧,爸爸》,还是张老师的女中,没有人生来想要成为这样的榜样,但是,在世界的许多个角落,人们需要这样的榜样。

一句话, 你有你的看法,我有我的无奈,大家各走各的路吧

那些反对张老师的人,没有经历过与山里女孩一样的困境。

我发誓再不让山里的

女孩子过这种悲惨的日子

张老师17岁从东北到云南支教,96年自愿从大理调到华坪贫困县。

丧夫无子、身患重病,亲人、家庭、财富,这些个人生活线,于张老师是破灭的。

在大理的时候,张老师也会化妆,是个爱美的女性。

后来,她所有的执念都在 改变山区女孩的命运上。

别说身形外貌了,命都可以不要。

事实上,张老师从事山区女孩教育的初衷,并非出于什么伟大的教育责任。

魏敏芝为了50块代课费接下“一个都不能少”的任务一样,张老师从大理调到华坪县是 为了逃离丈夫过世的伤心阴影

“我只是说干一、两年吧,结果没想到自己一陷进去就没拔出来。我那个时候在城里当老师, 没有见过还有那么穷的人。”张老师说。

后来的张老师 30多年没回过家,姐姐病危时寄给她回乡的路费,她拿去给学生垫付了住院费。

遇言姐找到一篇08年的报道,张老师谈及刚到县里时的情况。

一个男人带着女儿,走了一天走到学校,交上来的钢镚和毛票,张老师数了一个小时,数出来30几块。

女孩每个月回家背一次米,床铺上铺的是纸壳,毯子还是老师给的。

这个小女孩每天把背来的米放到热水瓶里,往里面灌点开水泡着吃。

然而,这个小女孩还算是十分幸运的,因为家里尽管贫困还送她上学。

另一个女孩子, 十几岁上嫁人怀孕,在家里用土法接生,大出血。

临终前她想见丈夫,但婆婆不让,因为会晦气。

这个女孩和没出生的孩子就这样一起死了。

张老师说: “山里人一代一代的贫穷是愚昧带来的。我发誓再不让山里的女孩子过这种悲惨的日子了,不能再陷入到低素质的母亲、低素质的孩子这种恶性循环。

后来,她办起了 承诺免费入学的女中。

刚开始没有钱, 所有人睡一个大教室。

募集资金所经历的种种艰辛难以尽言。

从2002年到2007年,张老师 每年寒暑假背着孤儿院最小的孩子到外地乞讨募捐,总共筹得 1万元

后来,幸亏记者的报道为她带来了关注。

女孩受教育,改变三代人

学校建起来了,还要 解决人的问题。

建校半年,一半老师辞职。

张老师带着剩下的几个人,画了一面党旗, 重温入党誓词,发誓不丢掉这块扶贫阵地。

遇到心生退意的学生,张老师则是严厉责骂——

“有政府供,有老师教,有宿舍住,一分钱不用家里出,你努把力,不就读出来了吗?”

随后又软语相劝——

“我们不搞培优班,为每个学生负责,老师讲课听不懂不怕,咱们一个字一个字一道题一道题算起。 只要你肯回来我就收。

首批学生走了6个,张老师捞回来2个。

“剩下的孩子,我说什么也不让她们走。”张老师说。

李玫瑾老师说过, 如果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能上学,应该让女孩子去。

张老师也说过一样的话——

让女孩子受教育,可以改变三代人。

张老师带过的一个被遗弃的女孩,后来考上了 浙大,生了一个独生女。

她把孩子教得很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

张老师逗她:“你咋不想着生个男孩呢?”

姑娘回答:“老妈,我不能忘了我的身世,忘了我所受过的教育。”

知乎上,有华坪的网友说,张老师带出来的孩子有一些共同点 —— 她们坚定地认为男女平等。行事风格速战速决,像是和时间在赛跑。懂得感恩,说到张老师时,满眼都是崇敬。

张老师自己也说,学生里有当医生的,单位一说下基层,地方比云南还苦,孩子保证报名。

风雨如晦,山路崎岖,对社会而言,张桂梅的力量是微弱的,1,800名女孩不过沧海一粟。

但对于张桂梅拯救的每一个学生、对于这些姑娘们来说, 她,是她们人生的缔造者。

读张老师的故事,遇言姐想到的是——

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也只有这句话才能够描述张桂梅的一生。

而在这块古老而贫瘠的土地上, 永远存在虽微薄但不灭的希望。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BKqt3QBeElxlkkabHn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