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卢璐
来源 | 卢璐说 (公众号:lulu_blog)
那是几年前的事,我们和朋友一家去吃饭。到了商业中心之后,孩子们发现中庭有一辆五彩缤纷的儿童火车,还飘着气球,在商场里盘桓。
孩子们自然想坐的,我们有三个孩子,两个不到一米二,所以要有一个大人,四张票要120,我和桃子都觉得有点贵,想着先去吃饭。
桃子的女儿才刚刚三岁,听妈妈说不坐了,一下子就开始放声大哭。
桃子的老公木头过来问:“宝儿,为什么哭呀?”
桃子解释:“她想坐这个火车,有点贵。”
木头转头看了看价格,然后说:“坐,孩子想坐,为什么不坐?”
我解释:“不是太贵,是不值。也就三分钟。”
木头说:“有什么值不值,孩子开心,我就开心。”
说完他转身就去买票,还给我家两个娃,也买了票,我怎么给他钱,他都不要。孩子们不明白大人的苦恼,开开心心地跳上了车,一片欢呼。
木头说:“你们看,有什么比孩子们的开心更重要啊?孩子,尤其是女孩,一定要富养,这才能不小家子气。”
桃子和木头都是属于读书改变命运的人。
他们都是寒窗苦读,从农村考到958的重点系,毕业后留在上海的。
他们的家庭收入加起来总体水平还算不错,趁着前几年房价算低,也买上了房子,每月还房贷,养孩子,养车,双方老家都还要有点周济,日子过得挺紧的吧。
他们其实还想再要一个孩子,可根本不需要计算器,自己算算,就自动放弃。
我们去吃饭,他们的女儿看到菜单上有个拿破仑蛋糕,喊着要吃。这间餐厅我们来过,他们的拿破仑干巴巴的,真心不好吃。
但既然女儿想要,木头当然坚持了,点了一份拿破仑蛋糕。蛋糕端上来,女儿一口也不吃。
说了半天大家才明白,原来大小姐是想要菜单照片上,那几个翻糖小猫。为了弥补女儿的错误,木头努力吃蛋糕,我看着他难以下咽的脸,给他说:“不好吃,就别吃了。”
“锄禾日当午,农民的儿子,怎么能浪费粮食?”桃子面如冰山地插嘴,刚才120,蛋糕好几十,她又恨又气。
吃完饭,男人们陪着孩子们去玩,我和桃子一人买了杯咖啡,坐着聊天。
桃子给我讲,木头老家在山里,小时候,穷得触目惊心。所以他的改变意愿特别强烈,这辈子,下辈子,我孩子,我孙子,都不能再受穷。
对自己,木头是一个死磕省钱的人。一件衣服能穿十年。内裤破了,扔之前,还想着把松紧带剪下来。木头不吸烟,不喝酒,电话都在单位打,没有WIFI的地方,不开手机,一切都以省钱为主,可这辈子的克星,就是女儿。
从桃子怀孕开始,木头开始读各种育儿专著,木头确信:
他和桃子,是趁着社会阶级没有完全固化之前,有幸地通过读书改变了命运。现在,对他们来说,唯一仅存的逆袭的方式就是富养女儿。
把她养成富裕阶级,有富人的思维,修养和做派,把她脱胎换骨地养成一个富家女,这样她就会自然而然地被富人阶层所接受,而不会被排斥。
总之养孩子,一定不能让孩子沾染上穷人思维,有了穷人思维的孩子,路只能越走越窄,越来越穷。
我目瞪口呆地听,说半天:“这么精辟,你家木头订阅了多少公众号啊?有订我的吗?”
在今天焦虑无比的中国社会中,“富养”是一个完全被扭曲,顺应商业化的概念。
“富养”,尤其是“富养”女儿,是众多理论中最讨父母欢心的理论,因为没有人不想把自己的女儿,养成一个仪态优雅的公主。
然而“富养”只是一个相对的观念。
要知道,我们也许可以通过努力去改变阶级,但是我们无法凭空去假装身在一个阶级。装得再真也是假的,真的骗不了别人,只能自欺欺人地骗自己。
对于一个成人来说,这种假装有钱的霍胖,会引起别人的耻笑,对孩子来说,他们什么都懂,都是小人精。
我在法国学校教书的时候,有次上课,两个六岁的男生为了一个位置起了纠纷,抢不过的那个急了说:“我爸是你爸的领导,你把位置让给我。”
这在信奉公平的法国,是不被允许的。事后领导老爸专门到校道歉,态度恭谦,给足了面子。可是,事实就是事实,实力摆在那里,被道歉的老爸,一叠声地退让,成年人心中都有面镜子。
所以,拼命富养出来的孩子,只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假象,父母不说,孩子不说,但事实就在那里。
我在法国留学的时候,认识了一些小留学生,都是家里有钱有势,学习不好,考大学无望,出来镀金的主儿。可是其中有一个,父母离婚,工薪家庭,妈妈为了让他出国,卖了房子搬回去和父母同住。
离婚对于他妈妈是一个踏不过去的坎儿,她鼓着气发誓:“就算我是一个女人,我也可以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那个被刻意富养大的女生,从没有缺过钱,完全没有任何危机意识。
她整天和那帮富家子弟混在一起,追着名牌包包,新潮手机,几年都没有申请上大学,然后不知道去了哪里。
指责她是没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每个人只能顺应自己的意识去生活,所以能够跳出自己意识,看清自己的人,这几千年,我们都管他们叫“圣人”。
其实,每个人都是在追求自己没有的东西,那些特别热情追捧“富养”的父母们,都是自己改变了出身,但都是惶恐不可终日的逆袭屌丝。
相反,那些真的富豪精英父母们,每天想的却是,怎么严定家规,怎么勤工俭学,怎么控制孩子的物欲,怎么能把孩子隔离物质,穷养到底。
前两天,我看到BBC的报道,关于中国女大学生借贷的现状。举世公认的那个爱存钱的中国人形象,已经在95后被颠覆了,刷爆信用卡,甚至卖血,卖卵子或者裸贷,才是今天年轻人的真实日子?
说实话,在国外这些年,对于外媒对中国的报道,我一直持警戒态度,卖血,卖卵子或者裸贷,也许真的是非常个别的少数,但为了买一个自己心仪的包包或者手机,刷爆信用卡,却是很多人都有的事迹。
一台电话,一个包,真的就这么重要吗?不能等下月工资吗?
事实上,最大的问题就是,被物质富养起来的孩子,根本没有控制自己物欲的能力。
君不见,清朝的“八旗子弟”,欧洲的世袭贵族,被富养大的孩子,都有一种特质,样样都懂,样样不精,没有危机意识,随心所欲,总被时代抛弃。
与其,在处心积虑地想,怎么才能让孩子继续顺利的挤进精英的金字塔尖,不如好好想想,怎么才能不让孩子被时代抛弃,百无一是,成为时代的怨妇。
毕竟,被一个男人抛弃,总还可找到其他的男人,被一个时代抛弃,我们无法涅槃再起。
卢璐:有两个女儿的留法服装硕士、作家,新书《和谁走过万水千山》,正在热卖。行走在东西方文化差异裂痕中间的,优雅女性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