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这个村,从贫困村走向年产值十多亿元的魅力渔村,它经历了什么?

2019-09-16   晋江乡讯

它是晋江第一批革命基点村

70年的历程

从昔日贫困村落

走向年经济产值十多亿元

的魅力渔村

《老闽南》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节目“咱的爱国情怀”带您走进东石镇塔头刘村

视频加载中...

“廷都”塔头刘村

塔头刘村,地处东石镇与英林镇交界之处。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成为重要的基点村落,也涌现出一大批爱国志士。

刘廷都这个名字是村里人永远的牵挂!

刘廷都的一生都与晋江地区的革命斗争血肉相连。他常年在东石英林沿海一带活动,当革命斗争进入困难之时,他总是义无反顾地挺身而出。

90岁老地下党员刘佩香:我们学校的革命人士有一二十人,还有一些老师,粮食不够吃,他(刘廷都)就将家里磨的小麦、面粉带一些到学校。

刘廷都儿子刘丕超:我奶奶经常说,有时候三更半夜带了一群人回来,开始做饭、吃饭,吃完凌晨一群人就离开了,经常是这样子。

1946年,蒋介石发动政变,向解放区大举进攻。这个时候,刘廷都等革命志士义愤填膺,到各地揭发反动政府的丑恶面目,并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1946年,刘廷都、刘长来被捕,受到国民党军的严刑拷打,同年的6月18日被敌人押到泉州东门外,惨无人道地活埋了。

刘廷都儿子刘丕超:我父亲牺牲时才25岁。那天晚上,被押去活埋的时候是刘长背着他。他人很虚弱,也走不了路。在监狱里,始终坚持着自己的原则,不肯出卖党。

刘廷都对党的赤胆忠心,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不仅感动了每一个与之并肩作战的战友,到现在还一直影响着塔头刘村人。

晋江这个村,从贫困村走向年产值十多亿元的魅力渔村,它经历了什么?

据《晋江地名志》记载,如今塔头刘村和塔头孙村,三乡村曾合称为“塔头”“塔江”。1961年到1981年期间,曾统称为“廷都大队”,为的就是纪念烈士刘廷都,也让他的精神留在村民的心中,直至今日,许多老一辈的村民依旧以“廷都”来称呼“塔头刘村”。

“廷都小学”

塔头村刘氏宗祠,也是村子中山小学的原校址,在战争时期,很多塔头人在这里接收新知识并开展革命工作,厅堂里至今还保留着 “忠孝传家”牌匾,这也是刘氏先辈希望后人爱国爱家,现在这里已经成为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地方。

90岁老地下党员刘佩香:这里出过22个抗日时期的党员,解放战争时期有17个党员。抗日时期的教师也有十来个,这些老师将红色精神传到塔头,闽浙赣地下党(中共塔头支部)就在这里,所以塔头成为了基点村。

后来,村里集资重新选址建设新校舍,村民提议将“中山小学”改名为“廷都小学”。直至今日,红色文化都是廷都小学的特色课程之一,村中的老人就常常走进校园,向学生们讲那段红色历史。

魅力渔村

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当时的塔头作为晋江第一批革命老区基点村,村民也不满足只是以讨小杂海和种地瓜为生,掀起一轮干事创业的热潮。

整个村形成以雨伞、服装、纺织、五金配件、海洋养殖为主要产业。目前,塔头村有22家企业,年经济产值达十多亿元。

东石镇塔头刘村党支部书记刘永进:

这几年,我们建设了海滨公园、村中道路、小学、幼儿园,对村中环境进行整治。从2016年开始,预计投资达到八千多万元,村民很支持,从2016年至今,收到的社会捐款一千八百多万元,其中有一千六百多万元投入在教育事业。

教育兴则国家兴!

教育强则国家强!

塔头刘村在重视对子孙后代教育和培养的同时

还在逐步完善村中的民生建设

如今的塔头刘村

可谓是东石东部海滨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走访塔头刘村

大家会被刘廷都等革命先辈

顽强的精神所打动

这里的人爱国爱乡

在每个村民的共同努力下

村里的建设越来越完善

这里人的生活也越来越幸福

你们村里有哪些革命烈士呢?

如果有的话

可以在下方留言

和我们互动哦~

来源:晋江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