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自我-遇见持久的喜悦》
Letter6
以单纯之心应对 With a pure mind
河流是多么可爱啊。如果一个国家没有一条富饶、宽广、奔涌的河流,那么它都称不上是个国家。坐在河岸上,看河水静静流过,轻柔的涟漪在水面荡开,聆听水花拍岸的悦耳声响,看着微风拂过水面荡起波纹,看燕子掠过水面的矫健身姿,看昆虫跌落水中。宁静的夜晚,远处河对岸隐约传来人的声音,或是男孩吹奏的笛声,这一刻,心中会异常宁静。河水似乎让人得到洗涤,清除了昨日尘封的记忆,让心灵获得了纯净,就像河流本身就是洁净的。河流容纳万物——污水、尸体以及它所途经的城市的污垢。但只需几公里的距离,它就可以净化自己。它接纳了一切,但又依然保持着自身的纯净,既不关心也不区分什么是纯净的,什么是污秽的。只有池塘、水洼才会很快被弄脏,因为它们不像宽阔、清新、流淌的河流那样充满活力、奔涌不息。
我们的心灵是渺小的水坑,不久就会被污染。这个被唤作心灵的小池塘不断在做着判断、权衡、分析,但它依然是一个背负着沉重责任的渺小的池塘。
想法会有一个或多个根源,想法本身就是根源。一定得有反应,否则就会死寂。但问题在于,得意识到不要让反应把它的根伸到当下或者探入未来。想法注定会冒出来,关键在于察觉到它以及立即加以终止。思索自己的想法,检视它,轻率地对待它,这些做法都会让想法得到延伸,让它生根发芽。理解这一点真的很重要。洞察心灵是如何去思考一个想法的,便是对事实做出反应。而反应会带来痛苦。开始感到痛苦,考虑未来的回报,计算日子,诸如此类,都会滋生出有关事实的想法。于是心灵让想法扎下了根,尔后怎样将它们连根拔起则成了另外一个问题、另外一个想法。思考未来就是在不确定的土壤里扎根。
做到真正的独处,抛开昨日的记忆和问题,一个人独处,保持心情的愉悦。没有任何外在或内在的冲动,让心灵不受干扰,怡然自得。去关爱和保护树木,但保持独立。我们正在失去对树木的感受力,结果也就丧失了对人的爱。当我们不再热爱自然,也就无法去爱人。我们信奉的神灵已变得如此渺小、微不足道,我们的爱也是如此。我们的生活是如此平庸,忽视了挺拔的树木、广袤的天空和丰饶的大地。
你必须怀有一颗澄澈的心灵,一颗卸下枷锁自由自在的心灵,这至关重要。如果你怀有任何形式的恐惧,就无法拥有澄澈、富有洞察力的心灵。恐惧会蒙蔽心灵。倘若心灵不去面对它自己造出来的那些问题,便不可能做到澄明和深刻。直面自身的特点,深入地察觉到内心的那些冲动,承认这一切,不做任何抵抗,这才是深刻、澄明的心灵。唯有如此,才会是机敏的心灵,而非仅知道尖刻的心灵。机敏的心灵是缓慢的、迟疑的,而不是做着结论、判断或算计。这种机敏至关重要,心灵必须懂得去聆听和等待。要深入探究。这种心灵的特质必须从一开始就具有,而不是等到最后。你可以拥有这样的心灵,给它充分的机会,让它开花结果。
探究未知,不把任何东西视为理所当然,不做任何假定,自由地去探明。唯有如此,才能达至深刻与理解,否则一个人将会流于表面。重要的不是去证实或者反驳某个观点,而在于探明真理。
当只有“实相”存在时,就能洞察所有改变的念头或者事实。实相不是独立于思考者之外的,思考者即实相,思考者跟实相不是分离开来的。
如果怀有任何形式的渴望,怀有对某种未来状态的希冀,就不可能处于安宁。只要有欲望,痛苦便会随之而来。生活通常充满了欲望,即使只有一个欲望,也会导致无尽的痛苦。要让心灵挣脱欲望的束缚,哪怕是认识到某个欲望,都需要去加以关注,这是另外一件事了。当发现自己心存渴望时,不要让它变成一个问题。拖延问题无异于助其生根发芽,不要让它扎根。任何欲望都是欲望,只会带来痛苦。欲望让生活变得黯淡无光,带来挫败与痛苦。就只是去察觉到它,以单纯之心应对。
一开始就不要追求什么结果,去做自己热爱的事情。
《放下自我》 或许是克里希那穆提作品中*正能量的一部,是克氏给一位身心受创的年轻人的回信。一位智者在思想高峰时期的人生智慧,一位长者对年轻人的关怀与教诲,都蕴含在娓娓道来的文字中了。
克里希那穆提在信中畅谈了许多重要的生命话题,包括爱、自由、意志、教育、心灵、欲望、专注、思想等。而谈论的核心,则是“自我”。执着于自我,是人生诸多困扰与烦恼的根源。而认识自我,放下自我,则是卸除枷锁、获得持久喜悦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