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的回购之法:商业性的回流有哪些局限性?

2019-10-12   国家人文历史

文|郭晔旻

多年以来,不少中国文物通过各种途径的捐赠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譬如上海博物馆的珍贵文物中有11000件来自民间捐赠;河北灵寿县幽居寺被盗的北齐释迦牟尼佛头由台湾星云大师捐赠,入藏河北博物院;而世茂集团董事局主席许荣茂也将《丝路山水地图》捐赠给故宫博物院。

但这种办法,到底还是要依靠文物持有人的觉悟。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政府更加重视流失文物的回归问题,国家文物局为此在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专设了文物鉴定研究室,负责文物征集和回流的工作。从2002年起,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共同启动了“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资金”,每年拨付5000万元用于征集流失海外和民间的珍品文物。此举成效斐然。第一件动用此项资金购回的国宝级文物是宋代米芾的《研山铭》手卷。当时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为此花费2999万元,可以说这在中国国宝级文物回归历史上极具纪念意义。传世的米芾法书多为小字,大字仅有3件,《研山铭》就是其中之一。据说南宋时期《研山铭》曾为权相贾似道收藏,入元被书画收藏家柯九思所得,清雍正年间又落入四川成都知府于腾之手,及至近代竟流落日本,令人唏嘘不已。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又接连收回了宋代青白釉花口凤首壶瓷器、战国虎形佩、龙门石窟佛头、子龙鼎等。到2006年为止,就已经回购了6万多件文物,花费2亿多元。

皿方罍,商代晚期铸造

到了2014年,湖南省博物馆也成功购回了流落海外几十年的商代重器皿方罍。“罍”是酒器中的用于盛酒器皿一种。很多有据可查的历史文献中均提到过罍,比如在《诗经》的《诗·周南·卷耳》就写到“我姑酌彼金罍”。这里的“金罍”指的就是青铜罍。皿方罍因器口铭文为“皿天全作父己尊彝”而得名,为商代晚期铸造。其器身通高63.6厘米,器盖通高21.5厘米。形体高大、富丽堂皇,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方罍中最大、最精美的一件,堪称“方罍之王”。

值得一提的是,所谓流失国外的皿方罍,实际上只是指其器身而言。1922年,一场大雨将湖南省桃源县的一处山沟冲垮,埋在泥土中的皿方罍露出真容。当时,一位农民将皿方罍从泥土中挖出,有收藏者听到了这个消息,出高价欲购买,该农民拿着皿方罍的盖子去找村子里有学问的人鉴定,文物收藏者怕农民变了主意,于是扔下400银圆,抱走了皿方罍的器身。自此,皿方罍开始了器身与器盖分离的岁月。1928年以后,方罍器身就被卖给国外的收藏者,而器盖却始终留在国内,1956年后由湖南省博物馆保存至今。2014 年年初,又是佳士得拍卖行,发布了皿方罍拍卖公告,并向全球征寻买家。作为皿方罍器盖的收藏方,湖南省博物馆在知道这一消息后,致函佳士得拍卖行,希望能够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进行商购,如果可行,将在第一时间先行付款300万美元,余款将在2个月内付清。经过反复洽谈磋商,佳士得与藏家达成共识,并与湖南省博物馆签订了洽购合同。当年6月21日,流落海外百年的皿方罍回到了国内,并被存放在湖南省博物馆,将近90年之后再度实现身盖合一。

虽然回购称得上是目前流失文物回流的主要渠道之一,但这种商业性的回流显然有其局限性。毕竟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跨国文化财产黑市交易已经成为利润最丰厚的非法贸易之一,并与军火及毒品走私并称为当代三大非法国际贸易。回购文物,恐怕反而会助涨我国文物的盗掘与走私之风,进一步加剧文物的流失。况且以如今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数量之多,购回全部的流失文物所需资金,恐怕也是一个天文数字。甚至还有不少无良商家以奇货可居的心态乘机抬高中国流失文物在国际拍卖市场上的价格,从中牟取暴利。还是以“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为例,就其本质,不过是用金铜做成的清代水龙头,相较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而言,文物价值其实有限。所以1985年兽首首次拍卖时,价格不过每件1500美元,其后价格却一路飙升。2003 年何鸿燊拍回猪首斥资近700 万港元;2007 年何鸿燊再度拍回马首的价格已经涨到6910 万港元。2009 年,鼠首、兔首在巴黎佳士得拍卖时成交价格分别为1400万欧元,再加上手续费,总买价更是高达3140万欧元,是青铜牛首、猴首、虎首总价的两倍之多。着实令人瞠目结舌。这些远远超出文物本身价值的数字不啻是在利用中国人的爱国热情进行又一次的掠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