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缕黄金换光阴
掐金嵌宝抵永恒
中国人对黄金的执念由来已久。
古代冶金术常用黄金制作长生不老药。从汉代起,黄金的稀有与永恒带来的不仅是身份权力的象征,还成为通往极乐永生的“致幻剂”。
历朝历代权贵们无不以黄金为原料装点衣食住行。仿佛身上粘得的黄金越多,就离高贵和永生的距离越近。
花丝,一种以黄金为始终的艺术品便应运而生。
· 清 子孙万代金葫芦
没有人不喜欢金子。可如何表达,则大有讲究。古代王公贵族即便对黄金爱得深沉,也不会明目张胆地表露出来,因为黄金与财富的关系总是太过赤裸,从来也没见过谁直接把金疙瘩做成把件,拴在裤腰上。
玉石随身,是温文尔雅;浑身贴金,好比拖家带口、一目了然。
· 花丝诰命夫人凤冠
于是,一门门为黄金量身打造的手艺诞生了,其中,尖子生选手非“花丝”莫属。
花丝,名为花,实为金。黄金遇热后会变得十分柔韧可塑,花丝工匠将金子制成粗细不等的素金丝,然后再三、两一组地把它们搓制成纹络各异的“花丝”。
这些花丝经过堆垒、编织,焊接成具有镂空质感的工艺品。
· 明 金累丝凤簪
一种观点认为花丝是从战国时期的“金银错”演变而来,“金银错”指的是以金银为材料,在青铜器上嵌入文字或纹饰的工艺。
这种工艺与花丝唯一的共同点在于,匠人对金银的延展性与可塑性有了认知,然而至今未曾出现汉代以前与花丝有关的工艺品。
· 明 金累丝帽冠
· 清 乾隆 金镶东珠猫睛石嫔妃朝冠顶
于是便有了第二种猜想:花丝是“丝绸之路”的产物,于汉代从西域传入中国,从图案风格上看,早期的花丝图案与来自西域的装饰图案非常相似。
· 清 包金嵌米珠帽花
不论起源于何时何地,花丝的成熟与发展都是在中国完成的,是一项独属于中国人的精湛工艺。
而它的出现,也让原本庸俗笨拙的黄金变得灵动轻巧,在实用性与象征性的基础之上,为黄金又贴了一层更高级的“金”。
· 花丝嵌宝如意
盛唐时期,金银工艺迎来了黄金时代,花丝工艺被广泛应用。
“细镂之工,教以四年”。
一根还未被做成花丝的素金丝可以细到什么程度?素金丝的最大直径大概是4毫米,最小直径只有0.2毫米,“细缕之工”当之无愧。
——《新唐书·百官志》
· 清 镂空龙纹盒 高6.4公分 最大径14.2公分
· 花丝束发冠
· 清 金累丝楼台人物分心
花丝的巅峰始于明朝。此时,花丝开始频繁和玉石珠宝相映成趣,这种时尚的风靡与郑和下西洋有着密切关系。当时中国与伊斯兰各国交往频繁,贸易往来、沿途开采、蕃国进贡等多种互动模式使得大量珠宝、金银制品流入境内。
· 花丝嵌玉石盘
如《五杂俎》所载,“今世之所宝者,有猫儿眼、祖母绿、颠不刺、蜜腊、金鸦、鹘石、蜡子等类,然皆镶嵌首饰之用”。
· 清 金嵌珠宝带钩凉带
· 花丝手镯
· 花丝荷花发簪
同时,一些先进工艺也随着金银珠宝占领了时人的“朋友圈”。
明代《西洋番国志》写道:“国王其年以赤金五十两令匠抽丝如发,结绾成片,以各色宝石、珍珠镶成宝带一条,遣头目乃那进贡中国”。
意思是说,古里国(古里国,位于南亚次大陆西南部古国)国王用纯正的五十两金子制成发丝般的细线,用珠宝镶嵌好后进贡明朝朝廷。
它描述的正是一件相当上档次的“进口”花丝贡品。
与大明王朝同处一个时空的莎士比亚曾说过:“珠宝沉默不语,却能比任何语言都能打动女人心”。
花丝的流行与当时的贵族妇女的喜好关联甚密。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就形容王熙凤头上是“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五凤朝阳挂珠钗”,黄金花丝为基础,各种宝石珍珠一个不落,带来十足雍容华贵的画面感。
《金瓶梅》中曾多次提到女性饰品,“金头面四件,银首饰三件,金环一双”,“大小五件头面,一双二珠环儿”等。
· 明 嵌宝金头面系列
· 明 嵌宝金头面
· 清 金累丝嵌宝凤钗成对
· 清 金质累丝点翠嵌红宝石、珍珠蝙蝠喜字纹面簪
“头面”即为女性头上的饰品,上等的“头面”大部分由花丝工艺完成,当时的匠人也以能够进入内廷专为皇家制作首饰的“银座局”为荣。
· 花丝蝴蝶发夹
· 金累丝嵌珐琅花簪(左) 青金石手链(右)
· 花丝蝶恋花发簪
“首饰是热切的审美情趣之有控制的升华”
——学者扬之水在《奢华之色》曾这样描述过
拿来比作花丝再恰当不过了。
· 清 乾隆 金累丝点翠嵌珠宝双龙戏珠簪
随着等级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逐渐淡化,人们对黄金的执念大不如前,至少不会相信,头上插着十来个金簪子就能彰显身份地位。
但是,人们始终不曾抛弃对黄金的狂热。
· 花丝嵌松石香囊
市面上随处可见的“平价替代品”——黄铜、镀金等材料工艺的流行,其目的只有一个——看起来像黄金,稍稍安抚那颗无法被满足的,追求“黄金自由”之心。
· 明 包金镶米珠回钮
· 清 镂空竹叶纹鎏金指甲套
替代品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花丝的停滞发展。直到1958年,亚洲最大首饰厂“北京花丝镶嵌厂”成立,一场独属于花丝的繁华旧梦才再次苏醒,大大小小的花丝车间也兴旺起来。
· 清 银鎏金累丝镶宝石宫殿式佛龛
1989年,一件名为《白衣大士》的银花丝观音摆件一经问世就被台湾富商看中,立刻下了400件的大订单,消息一出来就轰动了整个工艺美术界。
设计者名叫程淑美,她既是中国国艺美术大师,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京花丝镶嵌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 花丝风雨桥 潮宏基首饰博物馆
当花丝不再是贵族垄断的阶级附属品,人们对黄金的喜爱也变得更加冷静。然而,传承千年的花丝技艺却不会降温。
与其说是黄金为花丝赋予了“平安符”一般的商业价值,不如说是花丝让黄金焕发了崭新的活力。
· 清 累丝蘑菇头金质发簪
这种古老的贵金属从此拥有了更丰沛的表达,和更绵长的生命力,因“人”的介入而愈发变幻出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