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位于长安区老城中心,由历史上的“宁远堡”“乔家村”和如今的长安北街、长安西街、青年街、新华街、文化街、长兴路以及北塬上的凤栖西街、杜陵西路等街巷组成,占韦曲街面3/5面积。驻有长安区直机关一些主要部门及韦曲街道中心小学、第二幼儿园、韦曲街道办等。被誉为“都市里的村庄”和“长安第一村”。现辖12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750(非农652)户,4962(非农1654)人。随着城市建设加快,土地几乎被征用殆尽,仅余下原长安乐园用地、二组塬上企业租地等200余亩。
1953年不足2000人。1959年430户,2186人。1960年土地2842亩,其中稻田250亩,水浇地732亩(塬下地),旱地1842亩(塬上地),人均1.29亩。初期设6个小队,后随农户增加,不断增设至如今的12个村民小组。
(韦贤)
韦曲得名于西汉。据1987年在西韦村俗名“三黄冢”处出土的《唐韦几墓志铭》(现藏长安博物馆碑廊)记载:韦几,唐贞观年间人,其21世祖西汉宣帝时丞相韦贤初居此。据新编《长安县志》载:“自汉丞相韦贤、韦玄成父子徙居长安县后,史志记载及考古发掘证明,其墓葬多在南里王村及韦曲街道北鸿固塬一带,在南里王村者称‘茔先茔’,在鸿固塬者称‘大茔’”。《汉书·韦贤传》称:韦贤自幼聪明,诚实少言,稍大后专心读书,号称“邹鲁大儒”。地方官员向朝廷举荐韦贤,汉武帝刘彻派使者赴邹,以“公车”征聘他入长安做官。韦贤幼子韦玄成,汉元帝时官拜太子太傅,任御史大夫。后又任丞相,复爵为扶阳侯。从此,杜陵成为韦姓宗族荣耀的兴盛地,由此向全国迁徙,史称京兆韦氏。至五代,韦氏家族为相者多达22人,因之民间俚语称“城南韦杜,去天尺五”。
继西汉韦贤、韦玄成父子之后,北周的韦氏军事家韦孝宽,其兄韦夐号曰“逍遥公”,在韦曲修读书台。夐之子韦洸,官拜广州总管。
(韦弘敏)
唐代,韦氏家族的名相更多,如韦弘敏、韦待价、韦方质、韦思谦、韦承庆、韦嗣立、韦巨源等,特别是在武后、中宗、睿宗三朝屡建奇功的韦安石在韦曲建立别业,以林池花亭号为胜地。另外,唐中宗李显时出了大诗人韦应物,前蜀王建时的大诗人韦庄,还有画家韦偃、韦鉴、韦銮等艺术家。又如史载的经济学家韦坚,建筑学家韦淮,教育学家韦叔夏,音乐家韦万石,医学家韦慈藏等。埋葬在凤栖塬上的中宗韦皇后,因效法武后欲当女皇而被玄宗李隆基所杀,近年从其墓中出土的大量壁画、财物、墓志等,足见韦氏地位之显赫。
20世纪中华书局出版的《辞海》记述:“韦曲,镇名。因唐诸韦居此得名。即今陕西长安县。前有潏水,风景清丽,与迤东五里的杜曲,唐时并称‘韦杜’。杜甫《奉陪郑驸马韦曲》诗:‘韦曲花无赖,家家恼杀人。’”因韦曲是汉唐贵族的聚居之地,又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祓禊盛会,人们多于水滨洗濯祓除,去宿垢;引水环曲成渠,流觞取饮,称之“曲水流觞”。于是,“韦”与“曲”之合,即产生了“韦曲”这个具有文化色彩的地名。
韦曲,被称之“天下之奇处,关中之绝景”,成为都城近郊著名的风景区。唐代名相杜佑、大散文家韩愈、著名诗人郑谷等人的别墅就多达数十处,见于诗文的还有何将军山林、郑驸马池台、李氏园亭以及岑参、郎士元、刘希古、元稹等别墅。留下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罗隐、孟郊等名流的不朽诗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在耕地逐年减少的形势下,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其一,以集体企业为“龙头”,形成集体企业、个体运输业、建筑业、商业、摊点服务业和家庭工副业六大经济支柱,从业人员占总劳动力的90%以上。其二,发展“大棚蔬菜”,在村民三组原有16个大棚基础上,2001年秋季新增加大棚10个,亩均收入两万元以上。其三,招商引资,联合办校。1999年2月,以村中投资1200万元、占地160亩的“长安乐园”为资产,与西安桑锐学校联办“东方亚太学院”(即今延安大学创新学院),首期工程总投资达到5000万元,建筑面积38000平方米,既盘活了集体资产,又带动城区文化、教育、商贸业的繁荣与发展。其四,抓门店布局,推动小城镇建设。几年来,全村共建设门店681间,面积13600平方米,进行城区北街和新华路段的改造建设。其五,关闭村办污染企业镀锌厂,在原厂址建成六层住宅楼两幢,接着又在一、六村民小组建成景苑和茗园住宅小区,盖六层大楼13幢,全部出售,成为扩大集体经济新的增长点。设立“金榜题名奖”、健身医保、养老火葬等一系列除民之忧、解民之困的大好事、大实事。
1994年5月成为全县第一批小康村,1995年12月被长安县委、县政府命名为“乡镇企业十强村”,1996年5月被陕西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小康示范村,1999年被西安市委、市政府评为市级文明村,2000年3月被陕西省委、省政府评为省级文明村,2008年10月被西安市委、市政府评定为全市农村社区建设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