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陈屋篇】曾为招商,掏光全村几十年积蓄

2019-09-03   厚街发布

在厚街,甚至东莞,陈屋名气不小。

不仅挤进东莞目前唯一轨道的13个站点行列,还早早扼据东莞早期运输动脉——S256省道中部,为厚街在90年代闯入“广东乡镇企业百强镇”立下汗马功劳,也为东莞“制造名城”崛起发挥了根基作用。这个古老的小村,有谁想到,建国前后,却是厚街有名的“烂屋”村?……建国数十年来,现在的陈屋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与勤奋不止的姿态,依然影响着厚街,影响着东莞……

为招商掏光全村几十年积蓄

1986年底,陈屋开始引进第一间“三来一补”企业——星联皮具厂,这个厂成为陈屋开始经济建设的第一步。

“当时这间厂为村里带来60余万元的地租,以及每年14000元的管理费等,促进社区创收外,还解决了不少村民就业问题。”谈及“星联”,陈屋社区宣传委员王任枝表示,每每提起这间厂,老一辈陈屋人都会心怀感恩。

但许多村民并不知道,为了引进第一间“三来一补”企业,社区可谓是倾尽了所有。

改革开放后,看着涌进厚街的“三来一补”企业,纷纷进驻厚街村、三屯村,毗邻三屯的陈屋倍感“紧张和羡慕”。时任村书记陈池仔说,“改革开放”浪潮早晚会席卷厚街,就看谁先做足准备迎接浪潮!

为了吸引企业进驻,改变以农业为主的单一落后经济状况,1984年,经过村民表决,陈屋把位于107国道(即现256省道)旁的9000多平方米的地块圈出来,并把原本弯弯曲曲的旧路拉直,开始修建陈屋社区第一条水泥路——陈屋大道。“这条路当时修了20多万,把几十年来村里的积蓄都花光了,都还不够!”王任枝回忆说,当时的施工队还比较好说话,允许工钱先欠着,路他们先建好,后来慢慢还完的。为了修路引资,陈屋抱定了孤注一掷、一往无前的决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5年,得知在东风路的星联皮具厂有扩大厂房规模意愿,有了“陈屋大道”撑腰的陈池仔,立刻亲自登门拜访邀约星联“迁址”陈屋,双方“一拍即合”,星联很快进驻陈屋。

进驻陈屋的星联皮具厂发展很快,鼎盛时期员工超过1000人,普工一个月能赚近600元,远远超过耕地收入,不仅吸引许多陈屋本地妇女争着进厂,连隔壁村的妇女也闻风涌来进厂务工。目前,星联皮具厂已经成为陈屋一个时代发展的标志。

可建设用地翻了100多倍

据了解,陈屋地处丘陵地带,周边都是小山头。为了做好招商引资,90年代初期,陈屋就已经注意到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提出“三通一平”的基础建设方案,即通水、通电、路通、土地平整。

然而,一座座小山头成了阻碍陈屋发展的高墙。如果保留山头,缺乏工业用地不说,基础设施建设甚至都无从下手。但如果要夷平山头,就得花费大量的钱,怎么办?

90年代初,东莞到处都在修路、建厂房,到处热火朝天,这样的场景突然激发了时任陈屋书记的陈志明。到处都在开发,到处都要用到泥土、石头,陈屋的山头是否可以“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心动就要行动,陈志明主动找了一些施工队负责人,说服他们承包山头,承诺夷平山头后,泥土石头全部给由施工队运走。就这样,陈屋不费“一枪一弹”,顺利把辖区内近20个山头全部夷为平地,为后期的厂房建设扫除了障碍。

在哪里建厂?在哪里建居民区?……陈志明认为不能盲目,得先做好规划。为此,陈屋专门聘请了规划师,一边夷平山头的同时,一边规划发展用地,这就是当今陈屋道路看起来特别大、特别直的原因。“如果不是统一规划,估计现在的陈屋还是会有很多山头,经济也不可能发展起来”,王任枝说。从1993年起,陈屋就大规模建设厂房、道路等,陈屋经济也有了质的飞越。到2008年,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陈屋也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每年都投入资金建设公园、文化中心,以及道路升级等。到了2013年,陈屋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此外,陈屋充分利用市、镇政府的补助,全力建设美丽乡村,增强陈屋居民的幸福感。

从1987年拍摄的航空影像图中,可以看到陈屋除了省道外,两边全都是山头,而对比2005年拍的航空影像图,辖区明显平整、条理。王任枝说,以前的陈屋可用地也就1万多平方米,现在可用地面积已经超过100万平方米,除了现代化的民房、厂房,还建了各种公园、广场等便民设施。

厚街较早清零“银行负债”社区之一

随着大量企业进驻、落地生根,90年代初期之后的陈屋,经济呈井喷式发展。当时耕种的农民们纷纷洗脚上田,家家户户的年轻人都争相往外走,打工的打工,做生意的做生意。为利用有限耕地,陈屋成立了管理区,把农地统一集中到管理区管理。同时为保障村民生活,成立了陈屋粮油采购部,负责到外地采购粮食,并给到村民每人每月30元的粮补用来免费领取米、油等。

“80年代前的陈屋,农民辛苦一年都赚不到360元,一年到头生产队还超支。”王任枝说道。这70年间,陈屋从一穷二白的小村落,逐渐蜕变,到90年代末,陈屋每年的总收入已经突破2000万元。而随着经济的继续发展,从2007年开始粮补改为发口粮钱,在2013年,社区还实现了无银行负债,走在了全镇的前列。直至去年,陈屋社区居民已经每人每年能拿到9100元的口粮钱,是最初每年360元的25倍。“预计今年陈屋社区口粮钱会进一步上涨,社区居民今年每人有望能拿突破10000元。”王任枝说道。

村史:陈屋原来叫“黄屋”

陈屋村,位于厚街镇西北部。该村地处丘陵地带,主要山岭有尖督岭、榄碑山、后底岭,海拔最高38米。唐开元年,陈姓先祖璋公带一家大小迁往福建厦门同安,其子孙鳌逸公迁至广东东莞罗村定居,后从罗村迁移至东莞厚街陈家坊,南宋末年再分支迁移至此建村,原住民为黄姓,故初唤作 “黄屋”。后来陈氏到此处当教书先生,定居下来,随着时光流逝,陈氏家族子孙越来越多,易名“陈屋”,曾用名“赤岭陈屋”。 陈屋主要姓氏有陈、黄、王、李、卢、霍、刘、尹、邓,其中以陈姓为第一大姓。

1964年陈屋村成立陈屋大队。1983年, 属东莞县厚街区陈屋乡。1987 年,属东莞市厚街镇陈屋管理区。1999年,属东莞市厚街镇陈屋村委会。2011年1月,厚街镇22个村委会统一改制为社区居民委员会,陈屋村属厚街镇陈屋社区。截至2018年底,陈屋社区本地户籍共490户,人口数为1727人,外来人口约20000人。

实力陈屋

2018年社区总资产为36388万元,同比增加1570万元,无银行负债。2018年社区经营性总收入为5147万元,同比2017年4785万元,增加362万元。随着部分厂房到期重新续约和招标租赁,租金收入预计还将有明显的提升,预计今年经济收入还会持续增长。社区具有企业74家,其中,外资企业12家,个体民营企业62家。

产业陈屋

陈屋村传统经营以农业为主,主要有木茨、水稻、花生、甘蔗、大豆及各种蔬果等。随着工业化的深入推进,传统农业逐渐衰退。现时经营产业主要有鞋类、五金、塑胶、家具、电子、汽车交易、物流业、专业市场等。特色农产品有树上菠萝、荔枝等。特色传统(节庆)食品有炒米饼、糖环、蛋扣、碌堆、云肉以及艾角、糖不甩等。

文化陈屋

2019年,陈屋社区以“书法”作为社区文化亮点,被评为“东莞市基层文化示范村”。据了解,陈屋社区于2013年5月24日建立了陈屋社区书法书友社,书友社自成立至今已发展会员有20多人,多年来,书友社已举办各种书艺交流活动、组织参加市镇的各种书法展览等20多场次。

亮点:陈屋广场曾是“厚街第一广场”

提起陈屋地标,许多市民首先想到的就是陈屋广场。2000年,刚建好的陈屋广场,因庞大体量和高大上设计,曾被誉为“厚街第一广场”。

早在90年代初期,陈屋在土地整体规划中,就预留了一万平方作休闲娱乐用地,到了90年代末,经过村民表决,决定投入200多万建设为陈屋广场。硬底化的路面、舞台、灯光、植被、健身区、娱乐区……在2000年建好的陈屋广场,由于广场面积较大,建筑风格新潮,以及完善的设施配套,一度成为了 “厚街第一”广场。

据介绍,刚落成的陈屋广场吸引了不少东莞其他镇街的领导过来参观学习,对广场的建设风格赞不绝口。如今的陈屋广场,仍然是每晚市民跳舞、散步、嬉乐的选择。

“班子”问答

本届社区班子有什么目标?

王任枝:总的希望是把社区建设得更加富裕和谐宜居!具体讲包括两方面:一是服务好社区居民、企业,增进居民凝聚力,促使产业兴旺,经济增长;二是争取提高社区居民福利,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美化村容村貌。

社区目前主推工作有哪些?

王任枝:一是“旧村改造”,即将辖区内的旧房子、危房、闲置用地等盘活起来,建设一个更加现代化的陈屋;二是升级改造“陈屋站”周边,即围绕“陈屋站”周边地租、厂租到期后,重新规划,争取把“陈屋站”周边打造成集办公、商务、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化城市建筑群;三是陈屋东路的升级改造,由于平时车流量大,陈屋东路路面多处出现坑洼,需要重新换填基础和沥青罩面,预计今年10月开始建设,明年内完成。

陈屋“绿色发展”计划是什么?

王任枝:去年起,社区专门成立一支20人的突击队,与保洁承包公司双管齐下,对村容环卫、市政设施、园林绿化、六乱整治等问题进行全面整治。同时,每个月还派专门人去巡查消防、环保,防止企业废气、废水、废渣乱排放,并配合镇生态部门清除污染排放不合格的企业。此外,随着2018批次截污管网(陈屋段)的验收完成,陈屋河从原本又臭又黑,现在已经不再有恶臭味,而且水也清了许多。陈屋社区将继续贯彻绿色发展的理念,大力倡导企业做好环保工作,并进一步管理好社区内公园、广场的环境建设,增加更多的绿色植物,给居民创造一个更加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

文稿:王勤锋

摄影:谢超均

执行编辑:董庆茹

责任编辑:陈之武

版式:林二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