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出土文物 | 岷州庙塔

2020-08-08   莫高窟参观预约网

原标题:敦煌出土文物 | 岷州庙塔

馆藏号Z1111,残高96、直径约48厘米,是现知14座北凉石塔中最大的一座。该塔现存上、中、下三部分,底部现呈锥形。

该塔是1943年由向达先生在敦煌岷州坊的一座庙里发现的,此庙今已不存,据《甘肃通志金石志》卷3记载,此塔“为清雍正时,党河水暴发得之,同时又得石狮二,托塔天王石像一,四尺高,石佛二,今俱完好,存岷州庙。”岷州庙在现敦煌城西南之沙州故城内。由于该塔残损严重,塔的一面和上、下部的大部分残佚,下部的塔基形状情况不明。

塔基残高约33厘米,仅存高浮雕立像一身,残高17厘米,只能辨清像有头光,而形象已难辨识。

基座与中部塔腹之间有一宽4厘米的隔棱。塔腹高约27厘米,有两侧及下部大面积残损。残存两块文字,一块为汉字经文,文体飘逸洒脱,但缺损严重,残存11行,仅有两行完整,行13字,其余各行都有残缺。首行起“习法”,末行为“终不舍”,内容为《增一阿含经·结禁品》。另一块文字,上部为婆罗谜字经文,从上至下,存11行,据印度戈哈里(V.V.Gokhale)教授研究,与该塔汉文经属同一内容。在婆罗谜字经文下方还存一段汉文,横看是5行,竖看是9行,书体与经文相似,横看第四、五两行,似为供养人题名:

日在角七月在角七度

正觉成觉时地狱种囗

香不嗅(?)他香时会欢

淳于(?)国范始严囗

囗郭伦马惠安

但上三行,横看竖看,文理都似通非通。有的先生认为,“这段文字,如果也照上面梵文部分的读法,即从左到右分为五行横读,则第一行似乎是叙述某一天象上日月所在的位置,即日月同在角宿(Citra)第七分”。

上部塔肩的造像部分,大部残佚,尚存五龛,四龛各刻禅定佛一身,一龛为禅定印之交脚菩萨。造像头部和龛楣均残损,龛上仅存局部莲瓣纹饰,四身禅定佛著通肩式袈裟和双领下垂式袈裟,两式相间排列,通肩袈裟衣裾绕颈前顺左肩下垂,胸部衣纹为横弧线;双领下垂袈裟,领边饰曲线,内着僧祇支,飘带从腿上垂下。坐束腰须弥座。交脚菩萨上身袒露,双手叠放于胸前,有臂钏,下着裹腿长裙,腰束带,帔帛绕肘顺座两侧垂下,坐高座。各龛之间各阴刻一供养人像,现存三身,一比丘像,高7厘米,著右袒袈裟;二世俗人,著交领大衣,双手置胸前。

北凉石塔因在北凉境内而得名,目前所知的北凉石塔共有14座,其中7座有纪年,发现于今酒泉(6座)、敦煌(5座)、吐鲁番(2座)、武威(1座),分布广泛,时代也比较集中,显示了北凉佛教的统一性,是研究北凉佛教与北凉佛教艺术的重要资料,在敦煌早期洞窟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苏莹辉:《跋敦煌岷州庙经幢残石》,《西北日报·西北文化周刊·敦煌艺术特辑》1945年8月12日。

向达:《记敦煌出六朝婆罗谜字因缘经经幢残石》,《现代佛学》1963年第1期。

(印度)戈哈理著、景行译:《敦煌所出婆罗谜字石刻(拓本)之研究》,《现代佛学》1963年第1期。

王毅:《北凉石塔》,《文物丛刊资料》1977年第1期。

殷光明:《北凉石塔研究》,台湾觉风佛教艺术文化基金会2000年。

来源:敦煌石窟旅游网,作者:殷光明,图片:敦煌研究院陈列中心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