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节快到了,致敬战疫一线的女性医护,也致敬这个“男护天团”

2020-03-04     每日商报

在浙江出征武汉的医疗队中,最大的群体是护士,其中又有一群“男丁格尔”。以杭州为例,杭州市属医院派往武汉的护士共82位,其中男护士为15人。事实上,男护士与女护士的工作内容几乎没有区别。但其实有些男患者特别需要男护士,尤其是疫情防控期间,更需要体力和承受力较强的男护士。

记者连线了前方的男护士们。虽说是男生,但日常护理的每个细节他们都不会疏漏。


夜半送巧克力,病床上的千纸鹤

这是北方汉子的柔情

邱中泉 浙大二院心脏大血管外科重症病区

支援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肿瘤中心

2月28日夜晚10时30分许,一个1.8米高的身影蹑手蹑脚地走进武汉协和肿瘤中心ICU病房,来到3-1病床边。轻轻在椅子上放下手上的袋子,又迅速退出房间,生怕惊扰了睡梦中的人。

第二天,醒来的病人打开袋子,看到里面的巧克力、沙琪玛和火腿肠,不禁潸然泪下。只是昨天跟护士说了一句午后会饿想吃巧克力,没想到梦想成真。

“那天我一直向医护打听是谁送的,但他们说,不要在意是谁,只要记住是浙江的医护就可以了,这是大家共同的心意。”

邱中泉就是送巧克力的那名护士。由于凌晨4点要交接班,等不到患者醒来,他就提前送了过去。

“对我们而言,当病人说想吃东西时,这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情,说明她的病情在好转。”邱中泉说,“看她睡得这么好,不忍心叫醒她,听说她最近已两次核酸检测阴性,马上就能回家与孩子团圆了,真的太好了!”

邱中泉是北方人,却有着细腻的内心。在组长的带领下,队员们趁休息时间,折了很多千纸鹤,挂在每位病人的输液架上。邱中泉也毫不犹豫地学折起千纸鹤。千纸鹤上写着祝福语的字条,比如“长命百岁”“早日康复”等。

邱中泉说,希望医护人员的这些“小举动”,能为这个充满器械声的世界,带来许多暖意和欢乐,更给病人带去战胜病魔的信心。


“你我穿戴整齐打怪兽”

他们以凡人之躯造就超人意志

浙大邵逸夫医院“男护士团”

支援医院: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

“持续太久空空的大街,乖巧又配合的患者,你我穿戴整齐打怪兽,奈何超人都是凡人,而后余生想做个凡人,救死扶伤,平平淡淡过一生。”

2月28日凌晨1:45,浙江省首批支援湖北荆门医疗队队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ICU男护士刘祥发了一个朋友圈状态,记录下他穿好防护装备,准备出发与病魔斗争的日常。同样是血肉之躯的凡人,一旦穿上“铠甲”,立马变身为“打怪”的超人。

刘祥是位“90后”,女儿刚满一岁。在荆门的日子里,他最开心的时候就是跟女儿的视频连线时刻,肉嘟嘟的“小棉袄”已经开始学着叫“爸爸”了。身在他乡,时时想家,但他说自己不孤独,因为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2月12日,由邵逸夫医院单独组建呼吸危重治疗团队作为浙江省首批援荆门医疗队奔赴前线开展支援,其中的11名队员组成了“男护士团”。他们专业、勇敢、细腻、柔软,目标只有一个:把荆门的危重型患者一个个从死亡边缘拉回来。

气管插管、拔管、床边卧位胸片、俯卧位通气、翻身给药等照护细节,他们都要与新冠肺炎患者零距离接触,感染风险巨大。为了给危重病人通出肺部痰液,就俯卧位通气这一个护理细节,就需要5位护士同时操作。

“一个班下来,大家贴身穿的洗手服总是黏在身上。”刘祥说,到荆门二十多天了,也有过短暂的疲惫与无力,但每当听到患者好起来的消息,他们又重新斗志昂扬。


抢救时,我们和病人是零距离

任奇 浙江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

支援医院:武汉市第四医院

1月25日,任奇随队出发,从抵达武汉的第一天起,他就开始每日一记。最初的那几天,他有不少忐忑。因为医疗环境、工作模式、流程细节等很多地方都与浙江不一样。在努力适应的同时,他还要克服“独自生活”。

“因为我们住的是酒店,每次出门上下班,就要做好自己和房间的消杀工作。为了杜绝传染,我们也不串门,所有的事情都独自在房间里完成。”任奇说,自己花了一周左右来逐步适应这些变化。

任奇所在的浙江医疗队共接管了3个病区,每个病区近40张床位,平均下来每位护士要同时管理至少4到5名病人。

病区里收治的并非全部重症,但病情的进展总是变化莫测。“1-1.5米的安全距离在这儿是不可能的,当病人病情突然变化时,我们冲上去抢救,在做气管插管或是俯卧位通气等措施时,我们病人的距离只剩下1-1.5厘米甚至是零距离。” 尽管做好了全身防护,但被感染的风险依然存在。

除了疾病护理,任奇他们还非常注意宽慰病人。“你们浙江医疗队来武汉,我老公的病就有希望了!”当一位病人家属这么说时,对任奇内心的触动很大,既为浙江的医疗实力自豪,更觉责任重大。每次,病人满怀感恩地出院,对他来说都是一种鼓舞。


大年初一瞒着父母出征

在武汉数次流下男儿泪

徐燕平 市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管护师

支援医院:武汉市第四医院西院区

很多人知道徐燕平,是大年初一的一条朋友圈视频:浙江省援鄂紧急医疗队出征武汉仪式现场,他对着记者镜头说不要拍我,因为他是瞒着父母出征的。

“其实没想太多,就觉得只是换个地方上班。不过到武汉后想到父母,多少还是有点内疚。”都说重症医学科的医护人员性子相对会急,不过待了近14年,徐燕平的声线依然温柔。

他说,虽然武汉的医疗环境、工作流程、语言沟通等都与浙江不同,但医疗队的同事们已无暇思考太多,物资调配、防控措施等工作一一开展起来,大家就全身心投入到紧张的救治工作中了。

到今天,徐燕平在武汉已整整39天了。这段日子,他常常会觉得眼泪不值钱,因为常常被病人、同事和自己感动到。

“我们病区有位当过兵的老人,在治愈出院时被告知不需要支付医疗费,他觉得不好意思,直说怎么可以不用钱呢。来接他的儿子站在病房门口等他,我送他走出大门,大概是离了两三米的距离,他突然转身挺立,给我们鞠了一躬。说他没什么可感谢我们的,只能给我们鞠个躬。80多岁,走路都不稳,那个瞬间,眼泪很难忍住。”

徐燕平和同事们经常会把自己发下来的苹果、牛奶等食品送给病人,给他们补充营养。有些病人舍不得吃,偷偷藏着,第二天又送给了医护人员,说你们太辛苦了,更需要这些。有些病人明明很难受了,却在医护人员上前照顾时,退避或是转身咳嗽,只因怕感染给医护人员。


花了一周时间适应穿着防护服工作

张亚伦 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

支援医院: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

在杭师大附院出征武汉的12名护士中,张亚伦是唯一的男护士。

2月9日,杭州市第三支援湖北医疗队出发,这个时候他才匆匆和父母说了一句:“我现在去武汉,马上要上飞机了”。直到武汉落地以后,他才跟家里细细说了出征情况。

工作环境的骤变让所有人都有些不适应。“相比在杭州时的‘轻装上阵’,穿着防护服工作是很大的考验,对体力、呼吸、心跳等都是负担。但我们没有时间来训练适应,几乎一到武汉就开始投入工作。”

张亚伦说,大家彼此鼓励,互相支持,他花了一周时间适应穿着防护服工作。几日下来,让他感觉最温暖的地方却是隔离病房,因为病人的尊重和感激。

病区的病人大部分能生活自理,看起来与正常人无异,只是身体里潜伏着一个叫新型冠状病毒的坏东西,随时可能爆发。所以在这里,不仅要让患者生理上获得康复,更重要的是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每次给病人做完治疗,都会相互说一句加油,这个时候内心也总是莫名激动。”他感慨,厚厚防护服下,每个人都是汗流浃背,相互之间能听到粗重的呼吸。但一声加油,蕴含了太多的力量,既是对病人,更是对医护人员自己。

“我们把这一岗战斗到底。加油!”


没有一个冬天不能逾越

钟鹏飞 市中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

支援医院: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

乍暖还寒,3月的武汉阴雨不断,依旧很冷。钟鹏飞看着病房人员一览表上的49人的情况:病重48个,病危1人。

详细记录下主管医生交代的重点事项:“xx床,氧合低,无创四小后复查血气”。留给他们的时间太少了,要争分夺秒与死神抢时间。

一位即将要抽动脉血的老爷爷,与临床的老奶奶是两口子。他们总是说很幸运,能住进医院治疗,听说钟鹏飞们来自浙江,他们总是说着感谢。爷爷病情较重,氧合较低,每天看着他大口呼吸,还不停地安慰奶奶“我没事”,让钟鹏飞鼻头发酸。

从开始使用无创呼吸机的不适感,到配合宣教后的舒适感,爷爷说那种胸闷气促的濒死感终于不再围绕自己。呼吸机戴好后,要开始动脉血的采样了。

他深知动脉采血会引起动脉血喷溅,增加感染的几率,但作为组内唯一的重症科护士,又是男护士,钟鹏飞觉得自己责无旁贷去做这件事情。

抽动脉血是监护室的一项常规操作,可防护服,两层手套,三层镜片(眼镜、护目镜、防护面屏)让人眼前不断起雾,增加了难度。跟老爷爷沟通中,他一直说着“没事没事,我肯定不动,你放心的抽”。可看到他紧握着拳头,大男孩钟鹏飞再一次鼻子发酸。

定位,消毒,采样,采样终于结束了。虽然呼吸费力,但他努力笑着告诉我“小伙子,不错啊,一点都不痛”,老奶奶也向他投来赞许的目光。

钟鹏飞觉得,这样理解的话语和动作,让人有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4小时高强度的工作结束了,防护服内汗水又一次浸湿了贴身衣服……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BvtXpXAB3uTiws8KyBY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