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的第三产业中,餐饮业可能是人们最熟悉的一个领域,不仅对于消费者来说如此,对于创业者而言亦然。
由于其入行门槛低,外加“民以食为天”的观念深入于心,正所谓“人不管什么时候都得吃饭”,因此对于不少人来说,在缺乏技术硬实力的情况下,餐饮行业经常会是他们创业的优先选择,尤其是在倡导下沉公司创建权的“双创运动”开启之后,这一领域更是成为不少年轻创业者的汇聚之地。
以至于在一些地方,很多人经常会把创业和“开饭店”联系到一起,这使得整个餐饮行业的服务提供权大幅下沉、在行业格局上呈现出明显的去中心化。
在最夸张的时候,这一权力甚至被下沉到了一些C端个体、而非B端餐厅的手中,算是将餐饮行业的去中心化做到了极致,例如前两年爆火的共享餐饮、私厨等应用。
虽然后来的事实证明,餐饮业的服务提供权并不适合下探到过深的层次,但无可否认的是,餐饮行业服务的提供权在近些年是整体下沉的、行业格局的去中心化程度也是有所提高的。
比如说:过去只有一些知名的餐饮品牌能够拥有连锁店,而现在只要条件合适,一些出身草根的创业团队一样也可以打造出属于自己的连锁加盟体系。
而餐饮行业对区块链技术的需求,也正是源自于这种权力下沉所产生的行业问题。
对于很多年轻创业者来说,如果对餐饮行业缺乏深刻的领悟与理解,很可能一方面忙得焦头烂额,另一方面又没赚到什么钱。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这些餐饮行业新人而言,与其冒着较高的风险去自创品牌,不如成为其知名品牌的加盟店,融入到对方的连锁体系中。
在收益一侧,利用知名品牌的信用背书效应为自己带来更多的客户;同时在成本一侧,由于在加盟体系中,技术方案都是由总部提供,同时部分物料也是统一配送,因此店主可以从这些重复性较高的日常杂事中抽身出来,更好的对店内的其他事务进行思考。对于其提高利润率有着很大的帮助。
难以履约的加盟合同
事实上,餐饮行业“新人做加盟要比自创品牌更好”的道理,已经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但从现实的实践情况来看,结果却往往不尽人意:虽然一些创业者向某些餐饮品牌方缴纳了加盟费(或是其他的一些费用),但经营的效果却跟自主品牌没什么两样,以至于很多加盟者愤怒地喊出了“十个加盟九个骗”的口号。
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很多,其背后原理一言以概之:那就是品牌方的支持未能起到预期中的效果。
这其中有一些因素是来自于加盟者自身,比如说店面地址不佳;但也有一些因素是源自于品牌方对承诺的履行未能达到加盟方的预期,甚至很多时候干脆就没有履行。
最终导致加盟方的店面未能顺利融入到对方的连锁体系中。举两个例子:
案例1:创业者小刘与某牛蛙连锁品牌签订了协议,成为后者的加盟店。生意颇为火爆,规模也逐步扩大,然而品牌总部在得知其赚了不少钱之后,决定从中分一杯羹,于是中途强行更改合同,将加盟费加收20%,并且要求小刘所有新店的装修必须让总部的人来做,其价格相比市面均价又要贵出50%。若小刘不同意,就将停止向其提供关键原料。对此,小刘虽然非常气愤,但也只能被迫接受,而利润空间相较于预期也有所压缩。
案例2:创业者小张与某网红咖啡品牌签订协议,成为后者的加盟店。在缴纳加盟费等各种费用之前,品牌总部给出了一系列承诺,宣称如果运营中遇到什么难题,总部将会无条件全力支持。不料总部收了钱之后直接撒手不管,任由该加盟店自生自灭。尽管小张在开业后不到半年之内,因为生意下滑而向总部多次请求支援,但每次反馈的信息都犹如石沉大海,在入不敷出之下,小张的咖啡店最终关张大吉。
可以说,在当下的餐饮行业中,品牌方与加盟方的矛盾已经成为一个关注度很高的问题,从近年来的舆论反馈来看,双方的冲突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势。
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前面所提到的:餐饮行业重心的下沉使得成为加盟商和品牌商的门槛大大降低,一些没有相关经验经验、甚至根本就不适合做这一行的人也进入了这个行业,成为了品牌方或加盟方。使得相关的合作磕磕绊绊,颇不顺利,最终导致餐饮新人即便是想要成为加盟方,对于品牌方也存在较多的疑虑,唯恐后者对自己不能给予足够的帮助。
问题的根源
那么,品牌方与加盟方之间的信任危机要如何解决呢?
对此,首先要找出加盟方对于品牌方支持的“预期差”的根源:如果加盟方在品牌方落实承诺的情况下,经营状况依然不善,很有可能是加盟方自己出现的毛病(譬如品种没选对、店址落位失误等),对于这种情况,最好的解决方案是让加盟方提高自己对于餐饮行业的洞察能力。
但若是品牌方没有做到协议中对加盟方的支持,那就是品牌方的失信了。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则在于:如何能够让品牌方在收取了加盟费之后,还能够按照合同的约定,为加盟方持续提供帮助。
对于这一点,区块链可以说是有一个现成的解决方案:那就是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
事实上,像上面这种品牌方与加盟方的这种问题,区块链行业的从业者和投资者们其实并不陌生。在前两年“知识变现”轰轰烈烈之时,很多所谓的“币圈大佬”也顺势而为,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知识星球(俗称小密圈),极力鼓吹投资者们进入,然而在投资者花费数百甚至数千元的入圈费之后,却发现“大佬”在小密圈里根本更新不了几次。一年下来,这些入圈费全都打了水漂。
这种情况出现的根源,还是因为像小密圈这样的付费机制是相当有悖于人性的——对于星主而言,他在一次性拿到自己全年的报酬之后,几乎就失去了继续输出的动力,但如果是回答一个问题得到一部分报酬的话,其肯定会在经济激励之下、孜孜不倦的持续为圈友们服务。
餐饮行业也是一样,为什么品牌方经常会出现不履约的情况?因为加盟方已经一次性把一年的费用都提前预支了。既然钱已到手,那品牌方落实承诺的动力自然不强,毕竟干多干少都拿这么多。
而如果这些钱随着工作的进度分批解锁,那品牌方为了获得加盟费,自然就会比较有动力去落实加盟之初的承诺。
在这样的情况下,基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解决餐饮连锁信任危机的思路如下:品牌方与加盟方在谈妥加盟规则之后,将相关的规则设置为智能合约,而加盟方则将相关的资产保存在区块链上,品牌方每履行一项支持承诺、并得到加盟方的确认之后,相关的资产就会被自动释放到品牌方的账户当中。
考虑到品牌方自己也有可以创造现金流的直营店,而加盟费往往只是一部分收入,因此这部分资金的分批释放,往往不会对品牌方自身的利益造成特别致命的影响,一般来说也是可以接受的,这就是区块链技术解决餐饮行业痛点的基本原理。
图:“区块链+连锁餐饮”的基本原理,履一点约,释放一部分加盟费
严格来说,这种品牌商与加盟商的区块链解决方案,适用于所有的连锁行业,但应用到餐饮领域的效果相对来说比较好。
首先,在所有招商连锁行业的项目当中,当属餐饮业数量最多,占比约1/3;其次,其他行业(包括教育等)因为见效慢,成为品牌方所需的时间长,因此相关服务的提供权从中心化机构下沉的速度比较慢、幅度比较小。
而餐饮行业的顾客反馈往往非常快速的,一顿饭下去就能对产品给出评价,所以形成品牌的周期很短,相关服务的提供权下沉速度较快、幅度较大,很容易闯进一些不成熟的经营主体,因此品牌方与加盟方之间的矛盾也就更严重。
如此以来,利用区块链来创造信任就是非常有必要的。尽管这个方案可能并不那么完美——毕竟为了这个加盟店,加盟方除了加盟费之外,已经付出了一系列沉没成本,就算中途节解约止损,省下来的也只不过是一些加盟费而已。
更有甚者,如果品牌方比较强势,以停止供料等条件为要挟,强制加盟店释放资金,很多时候对方也只能忍受。但是,这一方案至少对某些品牌方肆无忌惮的行为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制约,这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