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历史,村纲与古井!襄汾这个村,一定去看看

2019-10-19   大众融媒

治国平天下,应由孝亲始;人无德不立,村无孝不兴。襄汾县襄陵镇井头村崇尚德孝治村,致力于乡风文明建设,立德崇善、重德崇孝蔚然成风。


据井头村党支部书记邢敏敏介绍,在积极推广德孝文化的襄汾县传统文化传人武永贤的影响下,井头村于今年4月成立了德孝社,在村委会布置了专门的办公室、活动室,布放了《弟子规》《孝敬篇》等传扬德孝文化的村民素质教育丛书供村民免费传阅,在村里涂刷了“以德修身、以德行政、以德服众”“做人讲信誉、处世能立身”“家有贤妇如太阳、全家大小喜洋洋”……墙体标语,还为家家户户制作了以德孝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大门对联,并邀请文化学者来村里讲课,旨在组织村民学习德孝文化,用孝道文化、传统文化教化村民孝敬老人,让更多的人接受传统经典文化的熏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村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促使社会风气越来越好,以此推动文明建设及经济发展。

德孝社成立不久,井头村开展了孝老敬亲活动,表彰了一个好家庭和几个好妯娌、好妻子,把他们照片上墙,在村里影响很大。后来,村里的志愿者从四五个增加到30多个,其中有两位84岁的老人早上6点就起来打扫卫生;原来只有几位七八十岁的老人来听课,现在前来学习的四五十岁的人逐渐增加到100多人,崇德尚孝在井头村渐成风气。

为推动德孝文化在村里深入人心,前不久该村举办的首届唐槐文化旅游节期间,村“两委”班子又表彰了一个好孝子、一个好家庭、四个好妯娌、两位好妻子及一位优秀志愿者,并将他们的名字及照片贴在村委会大门口的荣誉榜上,激励全村人以德为先、以孝为本谋发展。



受表彰者中,84岁的张林生年龄最长,“他为村里义务扫地好几年,年年给村里贴对联;每次村里唱戏,他都主动打扫卫生,每场戏之后都会把偌大的场子打扫得干干净净,为村里树立了良好的形象。”井头村德孝社主任韩东民热情地介绍说:“张林生曾当过多年村干部,一直把村里的荣誉看得很重。”张林生说:“我这么做是为了报答党的恩情,没有党,就没有咱现在的好生活。我们热爱祖国、热爱党,说具体点就是热爱脚下这块土地,把自己的活干好。我生长在井头,就要热爱井头,所以我愿意为村里尽微薄之力,总觉得干得不够。”这位1966年就加入党组织的老党员在村里有口皆碑。

“他家里不仅仅他一个人德行好,孩子们也都热心集体事务。”德孝社副主任杨安良说:“今年5月份,德孝社第一次搞孝老敬亲活动,他的孩子们捐款捐物三四千元,用以发给村里70岁以上的母亲,在村里广受好评。”

“张宝宝这次被评为孝子,众人也是心服口服。”今年58岁的张宝宝21岁时入赘张家,37年来一直与两位老人生活在一起,从来没有分家,对两位老人照顾周到,孝敬有加。“我们一直就像亲生的一样,从来没有觉得心里有距离。”张宝宝不仅对自家的老人好,对村里人也非常热心,“谁家电灯不亮了、水管漏水了、车子骑不动了……他随叫随到,他的后备厢就是百宝箱、工具箱,看,这会他的钥匙链上还挂着一把钳子。”

“要不是她,这个家早散了。”69岁的贾连家对妻子卢娥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贾连家原是大队电工,1974年一次作业时因脚钩打滑从电杆上掉下来不幸截瘫,当时大女儿年仅2岁多,有的人劝卢娥趁着年轻离开他,可是,看着有精神病的婆婆、腿脚行动不便的公公和年幼的女儿,卢娥觉得自己怎么也不能离开,“结婚时他好好的,不能看人遭了难就走。”卢娥安慰着痛苦的丈夫,毅然扛起生活的重担,这一留就留了一辈子,而今,已经66岁的卢娥竟然还能抱着丈夫上下轮椅。他们相濡以沫、不离不弃的陪伴也成了村里人争相传颂的佳话。

接连两次表彰之后,村里有些人坐不住了:“今后也要多学学德孝知识,争取进到荣誉榜,这样脸上更有光彩,孩子也能说个好媳妇。”还有的人说:“以前只想着过段时间给父母些钱让他们衣食无忧就可以了,学了德孝知识才明白,老人们需要的不仅是物质,让他们心情愉快更重要,以后一定多陪伴父母,多孝顺父母,给孩子们做个好榜样。”村民们普遍反映,“学了德孝文化后,不仅家里气氛好了,邻里之间更和谐了,大家都懂得了互相理解、互相谦让,相互尊敬。”

井头村因为皇封得名,村内唐槐是当年秦王系马饮水处,村人先祖多为当年秦王营中留守的老弱兵丁,历代贤士多有来访者,文人雅士所做对联“井嵌平阳地受皇封地肥水美德蔽三百户,头顶尧舜天顺天意天蓝水绿富荫五千年”是皇封井头的佐证。秦王李世民登基后,大唐江山稳固、百姓安居乐业。李世民为了感恩忠心耿耿的井头村留守兵丁,拨付库银,在村子不同方向分别为他们建了关帝庙、龙王庙、东岳庙,并各附配一个戏台,如今,有的建筑已经遗迹尚存,是村里自古就有德孝之风的历史遗存。

文化与历史在这里碰撞,村纲与古井在这里交融。井头村的德孝文化推行为美丽乡村建设增添了浓重的亮色,带给大家更多的启发。

来源:临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