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惜愿意批评你的人,他们才值得信赖

2019-10-14   心成一阅

《成长的力量》里说:“批评,是潜意识里对爱的表达。


赞美不代表喜欢,批评也不代表厌恶。


相反,敢对你说真话的,往往才是最在乎你的人。

1

假话好听,真话难得

社会有一股奇怪的逆流现象:


谎言不需要多大的代价,而说真话却需要极高的成本。


因为甜言蜜语能给人营造一种十全十美的假象,而赤裸裸的真相有时却让人难以接受。


于是乎真话逐渐少了,假话逐渐多了。

老方退休前曾是个厅级领导,平时喜欢临字帖。不少人找他题字,有的甚至装裱起来挂在墙上,他本人对此十分自豪。


一天,他临摹了一幅书帖,得意洋洋地问妻子:“我这字,写得怎么样?”


妻子笑了笑:“你的字可是出了名的。”


于是他带着书帖去看朋友,对方的态度却不如以往。


当他提出要把字帖送出时,朋友面露难色道:“您这字……算了吧。”


老方有些郁闷。回去后,他照着古人的字仔细对比,才琢磨明白:


妻子认为他的字好看,是偏心自己;别人说他的字好看,不过是奉承话。


有的人出于偏爱,不愿意说真话伤人;有的人出于自保,不愿意说真话得罪人。


常言道:“说话是一种本能,会说话是一种修养。


好听的话其实人人都会说,但所谓“会说话”,其实并不是模棱两可,阿谀奉承;


而是在照顾别人情绪的同时,合理而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谎言甜蜜,真话刺耳。


虽然批评的话常常像是一剂苦药,难以入口,却是真正的治病良方。

2

良药苦口,达者甘之

古语云:忠言逆耳利于行。


敢听真话,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古代名医扁鹊,曾在觐见蔡桓公时,直言道:“您在肌肤纹理间有些小病,应该及时医治。”


蔡桓公摆摆手,“我没有病。”


旁边的侍从奉承道:“大王身强体壮,我看是那糊涂大夫想炫耀自己的本领呢。”

蔡桓公深以为然。


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觐见,忧心忡忡地说:“您的病在肠胃里,不及时医治会更加严重。”


蔡桓公听了,十分不高兴。之后的两次面诊都没有理睬扁鹊。


又过了十几天,蔡桓公感到身体疼痛,才派人寻医。


扁鹊叹了口气:“小病在肤理之间,只需用针灸;在肠胃里,可用汤药治好。现在国君已经病入膏肓,回天乏术了。”


听到批评,有些人心高气傲,第一时间会认为是对方在挑衅自己,产生抵触情绪。

但更多时候,人是需要听真话的。


因为没有批评,不代表没有缺点,若无人指出,只会越陷越深。


所谓“当局者迷”,故而更需要一个清醒的旁观者来指出问题。


乐于接受批评,方可明辨是非;多方听取意见,才能心明如镜。


且接受批评,其实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


如果是对方判断失误,那么便尽力做好该做的事;


如果自身确实存在不足,那便坦荡接受,也显得胸襟开朗。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在这个过程中,汲取教训,逐步走向成熟,最终成为更好的自己。


3

敢批评你的人,深交一辈子


古人云:“砥砺岂必多,一璧胜万珉。”


交友不在于多,贵在交敢于直言的朋友。


这样的人,是你的良师益友,更是命中的贵人。

唐朝宰相魏征以直谏得名,但凡对社稷有益,就不讳在朝堂上顶撞唐太宗。


一次,唐太宗再次被他触怒,咬牙切齿地对长孙皇后说:“总有一天我要杀了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连连贺喜:“恭喜陛下,恭喜陛下。”


唐太宗疑惑道:“何喜之有?”


长孙皇后说:“只有明君,才能有直言谏诤的忠臣,才能保住江山永固啊。”

唐太宗幡然醒悟。成大事如此,日常交往亦如此。


愿意听真话,身边的人才敢说真话。


仔细想想:


如果不是因为在乎,谁会不怕讨嫌,如实地指出你的不足?


如果不是因为关心,谁愿意不厌其烦,用心地帮助你改正错误?


只有真正把你放在心上,才会在你遭遇难关的时候,不离不弃,伸出援手。


一个人若总是甜言蜜语,未必出于真心;


而敢于批评你的人,但凡不是恶意中伤,便一定是在用另一种方式来爱你。


真话或许不好听,却是最坦诚的爱护,最珍贵的礼物。


珍惜愿意批评你的人,他们才最值得信赖和托付。

四座皆相识,难得一知己;


知己尚可得,难得是诤友。

遇到敢批评你的人,请深交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