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能望见有历史的吻痕,
在两岸的浪头里擦肩,
一擦肩便已千年。
水路上来往的货轮船只,
似乎已不太记得,
是什么样的双手以什么样的方式,
挖掘的这条畅通无阻的水路?
隐隐只知源源不断的河流,
从不寂寞。
满载一船春色,平铺十里湖光。
先蚕祠~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五龙路口,在古代蚕神有着重要的地位,汉族劳动人民为了向蚕神表示敬仰,并表达蚕农对来年丰收的美好希冀,所以蚕农们对蚕神进行祭祀,并衍生出许多风俗。
先蚕祠是汉族古典庙堂式建筑,正面门楼飞檐斗拱,气势轩昂。旁侧是八字形清水砖壁,朴素雅洁,再前过栅门是小广场,原是香客集散处。三座拱门正中竖匾为祠名,两侧上方分别书写“织云”和“绣锦”是为当年盛泽丝绸业繁荣的写照。
小桥流水接平沙,何处行云不在家。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小桥流水路萦纡,竹里茅茨是隐居。
待落日又晨曦,从苏州火车站乘地铁4号线奔吴江,出站过马路就是大运河古纤道。
运河古纤道位于吴江区227省道东、京杭大运河西岸,唐元和五年(810)始筑,又称"至正石塘",名松江堤。京杭大运河西岸全长约1800米,明清两代多次修葺,现存驳岸的巨型青石即为元代遗存,为江南运河仅存的一条古纤道,意义重大。运河古纤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杭大运河的捆绑项目,是大运河的重要遗产点之一。
运河古纤道位于吴江区227省道东,除去基础纤道高1.59米,宽3.1米。纤道上曾有多座纤桥。今存2座,一曰"三山桥",为梁式五孔桥梁,花岗石砌筑。一曰"南七星桥",为梁式六孔桥梁,花岗岩砌筑。1995年重建北七星桥为拱形三孔,花岗石砌置。
历史沿革:唐元和五年(810)始筑,名松江堤。宋庆历八年(1048)增石修治。宋元至正六年至七年(1346-1347)复以巨石重筑,总长九里,称"九里石塘"。1984年修复两段,计长1800米。
今天的运河古纤道基本上没有人,我一个人边走边看,从吴江一路沿大运河徒步到吴中的宝带桥。
不加修饰的就是好。
大运河从这里开始转弯了,运河古纤道也随之消失了。
回首再看,步履蹒跚。
400公里的大运河江南段,古纤道只剩吴江的这一段了。
古纤道其所在地现为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同里镇)和太湖新城(松陵镇)。
清水一泓连笠泽,石塘九里接京杭。
红柱拉索桥系跨运河大桥,属吴江东太湖大道运河大桥。
吴江段大运河段水质污染相对严重。
河岸的绿化不错。
徒步到达吴江市中心。苏州市吴江区位于江苏省东南部,东接上海市青浦区,南连浙江省嘉兴市和桐乡市,西临太湖,北靠吴中区,东南与浙江省嘉善县毗邻,东北和昆山市接壤,西南与浙江省湖州市交界。全区总面积为1192平方公里,地处水乡河道纵横,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区内的同里古镇、震泽古镇、垂虹桥、退思园都是有名的旅游景区,并且退思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2年9月1日正式发文公布成为苏州市辖区之一。
松陵镇隶属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位于苏州市吴江区最北部,处于长三角城市圈核心地带,西濒东太湖,紧靠大运河,东望上海市,北近苏锡常,南眺浙江省,苏嘉杭高速、沪苏浙高速、苏州绕城高速、318国道、227省道、230省道、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是吴江区委区政府所在地。
这里是小渔船避风的港湾,生活用品的补充点。
堤坝正在加固。
河边的休闲之地。
三里桥,位于苏州吴江区松陵镇北门外,元代泰定元年(1324年)建,清代光绪十一年(1885年)重建,桥总长54.5米,桥面宽4.53米,矢高8.15米,跨度11.50米,单孔花岗岩石拱桥,东西走向,是吴江区内现存最高的古桥。桥南北两边的东西两侧刻有桥联"光绪十有一年二月江苏省水利总局督同吴江震泽两县官民重建"等字。东西两侧对称有四十五级台阶,桥旁原有纤道等水利设施。现作为"大运河"附属文物点之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顾野王(519—581),是吴江设县前继严忌、张翰之后的又一位名人,学识涉及经史、天文、地理、占卜、训诂、书画等,无所不精,特别在文字训诂上成就颇高,曾搜罗和考证古今文字的形体和训诂,著有《玉篇》三十卷,他初仕梁,陈时官至黄门侍郎、光禄卿。其旧宅就在吴江北门外三里桥东,宅内听江轩为其著《玉篇》之处,后立庙于此,消失于上世纪六十年代。2007年,吴江市政府予以恢复重建。
[size=18.6667px]重资修建的“顾野王院落”现坐落在三里桥生态园内,黄昏去园内散步时发现,整个生态景观区管理尚可,花木草地较整洁有序。
三里桥现在被打造成了运河风光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