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八艳醉江南)
说到江南就会想到南京,近年来,在网络上一直有一个很火的话题,那就是南京是安徽省的省会,简称徽京。听着是一个段子,大家都知道南京是江苏省省会,在江苏仅次于苏州的第二大城市,这是不争的事实。于是很多人仅仅把这当成一个梗,认为这是南京对安徽东南部城市影响力大的提现,但实际上,在江南省分为安徽和江苏两省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安徽布政使驻地就是在南京。
(清朝江南行政图,参考【沧海桑田史海沉钩】)
在传统观念上的江南,在古代就是江苏、安徽所组成的核心区域。在清朝的时候,江苏还有安徽以及上海,被划在一个行政区域内,统称为江南省,是当时最富裕的地区,而且后面没有之一!
而到了清朝时候,清政府为维护其统治,保证财赋稳定、人才产出的稳定和安全,顺治十八年(1661年),江南省被拆分为“江南右布政使司”与“江南左布政使司”,1667年,“江南右”取江宁府(今南京)、苏州府首字称为江苏省,“江南左”取安庆府、徽州府(今黄山)首字称为安徽省,安徽和江苏正式建省。然而,因为历史还有地理原因,南京始终可以说是江苏和安徽两省之间的一个纽带,而且到了近代发展,因为江苏苏南太强大,南京发展也开辟了自己思路,从地图上看,安徽的马鞍石离南京不过半小时的车程。所以很多安徽人经常去南京消费、就业。南京的独特地理位置,也吸引着南京机场、高铁对安徽的资源共享。
(南京许多铁路、高铁多可直接辐射皖南)
这是后话,然而就是南京作为纽带链接的江苏和安徽,在古代简直是BUG存在,想知道这里有多牛么?要知道,有明清一代,这里都是国家财富重地,明朝末期崇祯帝最怕的不是农民军在中原地区乱串,而是农民军深入江南腹地,那就等于直接断送明朝的经济来源,所以无论围剿高迎祥还是李自成,总体战略都是绝不让农民军入境东南一带,而到清朝更甚,赋税占全国三分之一。经济发达,文化自然昌盛,明清一代,数据统计,科举上榜人数占了科举人数半壁江山,而且状元更是呈垄断地位,这两样可谓是那个时期国家的金脉和文脉核心区域,正因为这两样还催生了,江南地区另一脉——酒脉。
而且,无论是金脉、还是文脉抑或酒脉,都是这个地区历史传承的重要遗产,沿袭至今。三脉相辅相成,成为了江南地区呈现在中国大地的重要标签,时至今日,不得不提的是酒脉,更是昌盛千古。以江苏洋河、双沟、汤沟、高沟组成的“三沟一河”以及安徽的口子窖、金种子、迎驾、宣酒等组成的强大阵容,成为江南酒脉上长盛不衰的力量,而这里出产的酒更是畅销全国,其中以江南酒脉上的明珠——洋河最为耀眼。
(《宰相刘罗锅》就有刘夫人为刘墉酿洋河大曲的历史重现)
作为全国酿酒规模第一的酒企,独创跨时代的绵柔品质,并迅速占位形成行业领军,带领白酒进入蓝色时代,随之市场占有率进化为行业领军。有人曾调侃说,全国每五个人喝酒人当中,就有三个人喝的是江淮一带的酒,而三个人之中两人喝的则是洋河或者双沟,虽有调侃不无夸张,但是喝酒的人都应该知道,到饭店喝酒时,几乎这一带的酒占了酒柜展台一般(国外进口酒除外)。
对比起“酒脉”的显而易见,文脉和金脉则低调的多,然而,低调背后仍有一串名字还有数字,能够让人感觉“南京”牵绊的江南有多恐怖。淮扬菜、徽菜、中国最大的内河港、中国河桥最多城、历史文化名城最多、丝绸产量全国第一、朱元璋、施耐庵、吴承恩、胡雪岩、刘邦、项羽等等,是不是有点乱?那是因为太多了,根本不知道从何说起。到现代,中科院院士苏皖总共561人,如果再加上上海的84人,占总人数半壁江山。而经济从改革开放起,耿车模式、苏南模式,再到全国百强县比例、再到人均GDP、工业生产总值等等,哪一样拿出来都可以说上一会~
(果真是应了:明明可以靠颜值,偏偏要拼实力)
这是南京作为核心纽带,辐射的经济带的三大脉,是不是很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