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州特色传统风小吃蛎饼

2019-06-14   木秀僧

蛎饼(diā-biàng福州方言),又叫海蛎饼,福建福州特色传统风小吃,具有浓郁的福州味, 圆形,色呈金黄,可单独食用。福州人拿蛎饼做早点下粥小菜,特别是蛎饼配吃鼎边糊,一干一稀,用大米和黄豆粉将海蛎肉、猪瘦肉、芹菜馅包起来炸制而成。成品为圆形,色呈金黄,壳酥香,馅鲜美,味荤。若与鼎边糊同吃则味道更好。在福州的大街小巷的小食摊上均有蛎饼这种点心。

小的时候,镇上有个卖蛎饼的老人,他是我一个同学的爷爷,整个镇上,就他那里的蛎饼最香。

每一次母亲或爷爷到镇里买东西,便会在他那里买上一串蛎饼回来,三个一毛钱,一串也才三四毛钱,但是鲜美了我们孩子一天。这蛎饼,大多是没有加上牡蛎的,只是单纯的米和黄豆磨出来的米浆拌上一些葱花炸出来的。

家里自己也会做些,但是不经常,每年只做上一两回,是在夏收之后祭拜土地爷的时候才做的。

它的原料和前期工作和煎果差不多,都是把米和黄豆泡了,磨成浆。只是煎果是用油煎出来的,蛎饼是油炸出来的。

磨了米浆之后,放入半锅的油,把油烧热了,用小勺子舀了米浆,放入一个特制的铁勺子里,那是一个扁平的容器,把它放入油中。

锅里便吱吱的响着,然后就是香味弥漫出来。

过一阵子,米浆便成了一个双面都涨起来的球体,象橄榄球似的,从油里面慢慢的浮了出来,浮在油面上,黄灿灿的,可爱得很。

这时候,便可以把它从锅里捞出来,放在铁丝网上沥油。

可别心急,它还烫着呢!十分钟后再来品尝吧!

有的在米浆上面点上几颗牡蛎,有的是点上几颗花生米,有的是放上些虾米,还有的更是在米浆里加了调好的紫菜馅,他们的味道就更鲜美了!

而我,还是更怀念小的时候那小小的一串蛎饼。

民间有一段有趣的传说.传说清初有一位年青人,继承父业在闹市设摊卖早点,他虽然勤劳,但生意清淡,只能糊口,不能成亲.他朝思暮想,如何才能生意兴隆,财源茂盛,成家立业,一天晚上,他梦见一位白发老人对他说:你的后运好!他急问:好运向何处求?老人不答不理,飘然而去,他追赶不上,这时只见天上月白云清清,星星闪闪,他看了出神,接着月亮下沉,黄色的太阳,从东边升起,霞光万道.醒来却是一场梦.后来,他从梦中悟出了奥妙,就用米豆为原料磨成浆,把似明月般的蛎饼放在油中炸。饼在油中翻滚,似在彩云之间,熊熊火焰犹似霞光万丈;蛎饼熟时呈金黄,好比金黄色太阳、这就是由月亮到太阳的蛎饼制作来历.开市之时,顾客尝了,拍手叫好.于是生意兴隆,发家致富,后人争相仿效,一直流传至今。

“碧兰亭”是福州比较出名的糍粿店之一,原址在南街黄巷口。该店始创于民国初年,原为小型菜馆。1945年,十三岁起就在糍粿店当伙计的刘必庆,与张义年合伙接手该店。刘必庆接手该店后,看到南街街面多为菜馆、佳点店,遂将其改为经营福州菜,标新立异,发挥自己的专长,果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刘必庆聘请师傅,精心制作菜点。碧兰亭的鼎边、蛎饼、虾酥等品种,深受周围市民的欢迎,从而使之一跃而成为福州城里比较出名的糍粿店。解放后,该店于1956年公私合营,六十年代初期被拆除,从业人员并入味中味,成为味中味佳点店的主要技术骨干。

美食制作

“蛎饼”中的海蛎饼,扁圆形,色黄、壳酥香,味道美,是福州市民常用的早点之一,风行数百年不衰。成品皮香酥,馅鲜美,色金黄。将大米、黄豆,分别用水浸3-4小时,掺水磨成浓浆,加入精盐搅匀后待用。猪肉剁成肉馅,葱切珠状,用酱油调成馅料,牡蛎肉洗净,沥干。将特制铁勺在油里加热后,取半汤匙料浆倒入热勺内,在米浆上放肉馅、牡蛎,再盖上一汤匙米浆,放入油锅,炸至饼面呈金黄色时捞出,沥干油。

注意,海蛎煎不难做,只要花上一点心思,肯定能做出一盘酥香滑嫩的海蛎煎。首先准备好一个平底锅,用平底锅煎,火力才均匀,不至于有的地方煎焦,有的地方却不熟。要把研细的地瓜粉加水搅成粉浆,把鲜蒜或韭菜切成小粒倒进去,加入适量的精盐拌匀成菜料。再洗净鲜蚝,拌入菜料中。注意动作一定得轻柔,否则海蛎肚子会破。将煎盘放在中火上,舀入适量的油烧热,倒入原料摊平。边煎边加些熟油,使蚝仔煎松动易翻。千万记住,火力不要太猛,防止烤焦。 将一面成形的海蛎煎翻过身来,加一点油再煎。起锅前,浇上蛋液。等清液结块成形后,喷香扑鼻的海蛎煎就可以趁热食用了。吃时可佐以蒜泥、沙茶辣、辣酱、芫荽等,味极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