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艾陌
自从有了娃,感觉自己越来越分身乏术。
下班路上堵会儿车,电话就会响起,娃在那头儿拼命地追问:“妈妈,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呀?”
在家做个饭,娃会时不时跑进厨房,使劲地把我往外推:“妈妈你别做饭,你陪我玩。”
最敏感的是娃睡前的那段时间,想敷个面膜、上个厕所、打开电脑加个班都不可以。
只要一离开卧室,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喊声就会传出:“我要妈妈,我要妈妈……”
除非我回到他身边,旁人休想哄下来。
所以,我不是一个潇洒妈妈,我被娃拴得死死的。
娃为什么这么黏我?
那是因为,我到现在每晚都保持着陪娃睡觉的习惯,如今娃两岁半,八百多个夜晚,我从未缺席他的睡前时光。
付出终有回报,我很荣幸地成为他最中意的陪伴者。
“我要妈妈”,这句孩子常挂嘴边的话,是对我最好的褒奖,是我们亲子关系和谐的最好凭证。
当然,也是我放飞自我的最大的牵绊。
“我要妈妈”是一种痛并快乐的体验
我肯定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相信有千千万万妈妈与我同在。
张娜拉曾在一个短视频里还原了一个妈妈的日常,引起很多为人母的共鸣:
一个人带娃,当妈的想安静地上个厕所、从容地吃顿饭都是奢望,孩子真的一刻也离不开妈妈。
闺蜜小如刚跟我吐槽了自己的女儿:太黏人,太黏人,太黏人……
睡觉只要妈妈陪,出门只要妈妈抱,吃饭只要妈妈喂,绘本只要妈妈讲,连洗个手都要妈妈在旁边……
每次外出小如丈夫想表现一下,女儿都不给机会,她总是只要妈妈。
女儿就像小如的贴身膏药,拽都拽不下来。
小如是一个非常尽心陪伴孩子的妈妈,从事IT行业的她即使工作再忙、回家再晚,也会把女儿抱回自己的身边。
以便女儿半夜做梦惊醒,她可以温柔地拍拍:不怕不怕,妈妈就在这里。
于是,女儿成了小如幸福的“烦恼”,每次闺蜜聚会,她总是提前离开:
“女儿没有我,不好好吃饭/睡觉/玩……”
离开时一脸的无奈,也满眼的期待。
每一位被孩子缠着的妈妈,都是痛并快乐的纠结体。
我们渴望有自己的时间,又招架不住孩子的楚楚可怜。
在被娃缠得脱不开身的日子里,会无奈、会懊恼。
但更多的则是被娃需要的幸福。
从一开始的拼尽全力陪伴孩子,到最后成了孩子的“必需品”。
这其中成全的并不仅仅是孩子,更多的是成全我们自己。
那句“我要妈妈”里包含着多少爱与依恋。
“谁让咱是人家妈呢?”这句自嘲似的话语,看似在自我安慰,实际饱含里妈妈对孩子浓烈的爱。
当然,也是我放飞自我的最大的牵绊。
不被需要的妈妈,心里很苦
然而,几家欢喜几家愁,在我们吐槽孩子太黏人的时候,也有妈妈一脸羡慕。
同学文文对此就很失落,她的儿子从小就不黏她。
文文的工作需要倒班,为了能让她好好休息,孩子八个月的时候,婆婆就让她断了奶。
从此不分白天黑夜,婆婆一个人带起了孩子。
多少人羡慕文文,只有上辈子拯救了银河系的女人,才能摊上这么通情达理、无怨无悔付出的婆婆。
文文也曾一度乐在其中。
不久前,我们两家约好五一假期一起带娃去海边度假。然而就在一周前,她放了我的鸽子。
为了适应一下夫妻俩独自带娃出门,文文夫妇做了一个周末短途出行。
就是这个“预演”,让文文意识到了做个“逍遥妈妈”的代价。
“车子一开出小区,孩子就吵着要奶奶。我好说歹说,才用棒棒糖和动画片哄了下来。
最大的噩梦在晚上,孩子死活不肯睡觉,就要找奶奶,哭闹打滚折腾得我抱都抱不住。
我们两个没有办法,凌晨两点开车回了家。”
文文一脸失落地跟我描述着儿子哭喊着找奶奶的场景,然后无奈地跟我道歉,实在不敢再独自带娃出门了。
孩子最需要的人不是自己,那种失落可想而知。
那一刻我突然很同情文文,有些陪伴一旦错过就很难弥补,有些需要一开始没有就已经变成了不需要。
黄圣依的儿子安迪,在三个月大的时候,便跟随奶奶生活。
在《妈妈是超人》节目里,当安迪毫不犹豫地说出“我不想走,我舍不得奶奶”时,作为母亲的黄圣依一脸失落。
有个朋友曾对我说,在养育孩子的路上,与其说孩子需要我们,不如说我们需要孩子,孩子的依赖能给我们莫大的慰藉和自信。
被需要,是对为人父母的一种认可;
被需要,也是我们的一种精神食粮。
就像奥利维尔•邓瑞尔的绘本《小小熊》里,大大熊所说:
“谢谢你小小熊,真高兴你在这里。”
只有小小熊才能让大大熊体会到存在的意义,感受到被需要的满足感。
不被需要的大人,人生总有那么些不完整。
妈妈是孩子最坚实的铠甲
为什么有些孩子总是把“我要妈妈”挂在嘴边?
因为对于弱小的他们而言,妈妈便是自己最坚实的铠甲,缩在妈妈的臂弯里,世界便很安全。
研究表明婴幼儿时期,对妈妈产生良好依恋的孩子,内心情绪更加稳定、积极、向上,长大成人后,人格也会更加健全。
孩子离不开妈妈,实际上是把妈妈当成了自己的“安全基地”。
妈妈在,内心安稳,妈妈离开,内心焦虑。
孩子对妈妈依恋,是建立安全感的前提,也是建立正确认知和良好习惯的基础。
李玫瑾教授曾说过:“父母一定要亲自带孩子,让他依恋你,养育是教育的基础。”
孩子三岁以前,最合适也最健康的依恋对象是妈妈。
孩子人生的头几年,是一生中最柔软的时光,而母亲的陪伴则是其最坚硬的铠甲。
“我要妈妈的时候,妈妈就在身旁”,这便足以让孩子的内心一世安稳。
内心安稳的孩子,人生之路不会走得太差。
美国教育学家莎莉·路易斯在《唤醒孩子的才华》中写道:
“有人研究哪些因素促使孩子在学习能力倾向测试上得高分。
智商、社会条件、经济地位都不及一个更微妙的因素重要,那就是得高分的孩子都经常与父母一起吃晚饭。”
让孩子心有所依,便是给孩子提供了最好的“成功因素”。
“我要妈妈”,是依恋,是爱,更是孩子应得的礼物。
待时光流逝,襁褓中的婴儿长成翩翩少年、窈窕淑女之后,彼时的我们,便会异常怀念如今孩子黏着自己的模样,怀念那种任何成功都不能比拟的满足感。
请珍惜孩子的依恋,珍惜这份为人父母能得的最好馈赠。
-End-
作者:艾陌,自由撰稿人,热衷亲子育儿研究的80后妈妈,笃定育儿之路并不艰辛,做一个懂得思考的母亲,成为一个会欣赏生活的女子。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